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

 

汉字
字源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

汉字身世小档案

■ “俎”原本是指盛肉用的祭器,后来才引申为割肉的砧板。

■ “刀俎”指切肉的刀和砧板,“人为刀俎”也就是任人宰割。

■ “折冲樽俎”是指不用武力,而在酒宴谈判中制敌取胜的意思。

鸿门宴上,刘邦起身去上厕所,招樊哙出去,刘邦想逃跑,又担心没有当面向项羽辞别,不合礼节,樊哙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俎”在古代是使用率极高的字,这跟古人日常生活中地位非常重要的祭祀有关。

俎,甲骨文字形❶,这是一个象形字,外面是祭祀所用的礼器,里面装了两块供祭祀用的牲肉,此牲肉为牛羊肉。甲骨文字形❷,里面更像肉块的形状。金文字形❸,祭器左边还有两只把手。金文字形❹,把手的形状更形象。小篆字形❺,两块肉移到了祭器的外面。

《说文解字》:“俎,从半肉在且上。”按照许慎的解释,“俎”变成了一个会意字,两片肉在祭器“且”上,会意为祭祀和宴饮的器具,这是“俎”的本义。《诗经》中有“为俎孔硕”的诗句,“孔硕”是硕大的意思,盛肉的祭器硕大无比。《左传》中亦有“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的记载。按照礼仪,祭祀必须使用专供祭祀的牲肉,鸟兽的肉是不能盛在祭器中的。古籍中还经常可以看到“俎豆”一词。“豆”也是祭器,不过是高脚的器具,“俎豆”是两种祭器,合在一起泛指各种礼器。“俎”从盛肉的祭器又引申为割肉的砧板。古时候的砧板两端有足,倒是符合器具的形状,因此“刀俎”一词即指切肉的刀和砧板,是宰割的工具。

《庄子》中说:“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尸祝是祭祀时的主持人,樽是盛酒的酒器。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厨师偷懒不下厨,祭祀的主持人也不能越过樽俎去代替他下厨。由此产生了一个成语——越俎代庖,比喻越权办事或包办代替。

据《晏子春秋》记载,春秋后期,晋平公准备伐齐,先派范昭出使齐国以探虚实。齐景公摆下酒宴,酒过三巡,范昭借着酒劲儿要求用齐景公的“樽”饮一杯酒。齐景公不便驳他的面子,就答应了。范昭用齐景公的酒樽饮过之后,齐国国相晏子立刻命人更换了齐景公的酒樽。事后,晏子对齐景公说:“以范昭的平素为人,并非粗鲁不懂礼节,他故意装醉并用您的酒樽饮酒,不过是想试探一下我们君臣而已。”果然,范昭回去后向晋平公汇报此行的收获,说:“现在征伐齐国还不是时机,齐国君臣和睦,又守礼节,还是等一等吧。”

孔子听说了这起外交风波,评论道:“夫不出于樽俎之间,而知千里之外,其晏子之谓也,可谓折冲矣!”孔子是在赞叹晏子,说他在樽俎之间、酒宴之上就能够判断千里之外敌人的预谋。折,挫折,屈服;冲,冲车,古代的一种战车,用以冲城攻坚。“折冲”意为挫退敌方的战车,使敌人的冲车屈服。此后,“折冲樽俎”就演变成一个固定的成语,指不用武力而在酒宴谈判中制敌取胜,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也”。

随便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5 18: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