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

 

汉字
字源

侵

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左传》)

汉字身世小档案

“侵”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字形右边是一只手,手持着中间的一把扫帚,左边是代表牛的牛头,牛头上还有三个小点儿。“侵”的本义为渐进,引申为侵迫。

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

古时将大饥荒称作“大侵”。

“侵”为什么会具备侵犯、侵略的义项?从“侵”的字形中可以看到右边的上部是一把扫帚,扫帚出现在这里有什么用处呢?这是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

侵,甲骨文字形A,很显然这是一个会意字,右边是一只手,手持着中间的一把扫帚,左边是代表牛的牛头,牛头上还有三个小点儿。这个字形有人说是手持扫帚扫去牛身上的灰尘,三个小点儿表示从牛身上扫下来的尘土。甲骨文字形B,手和灰尘都简化掉了。金文字形C,左边还是一只手持帚,牛则变成了右上角的人。

这个字形演变至此,手持扫帚为牛扫灰尘的看法就说不通了。为牛扫灰尘可以,哪里有手持扫帚为人扫灰尘的呢?因此,“侵”字的甲骨文字形应该是手持扫帚殴牛,加以驱赶之意,殴牛时牛身上的灰尘都掉下来了,可见用力之巨。金文字形将牛改为人,林义光认为“像扫者持帚渐进侵迫人也”。小篆字形D,人移到了左边,各种字符都没有什么变化。

《说文解字》:“侵,渐进也。从人又持帚,若扫之进。”不管是殴牛还是殴人,都有一个一步一步渐进的过程,因此“侵”的本义即为渐进,引申为侵迫。据《左传·庄公二十九年》载:“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大张钟鼓的征讨叫“伐”,这是要声讨对方之罪;不用钟鼓的征讨叫“侵”,程度较“伐”为轻,想想“侵”的字形中那把扫帚吧,再用力殴击也不可能致命,因此孔颖达说这叫“侵凌”,仅仅是侵犯欺凌;趁人不备偷偷地进攻叫“袭”。

《公羊传·庄公十年》则说:“觕者曰侵,精者曰伐。”何休解释说:“觕,粗也。将兵至境,以过侵责之,服则引兵而去,用意尚粗。精,犹精密也。侵责之不服,推兵入境,伐击之益深,用意稍精密。”《谷梁传·隐公五年》则解释得更加清楚:“苞人民、殴牛马曰侵,斩树木、坏宫室曰伐。”郑玄解释说:“苞人民,殴牛马,兵去则可以归还,其为害轻;坏宫室,斩树木,则树木断不复生,宫室坏不自成,为毒害更重也。”“殴牛马”正是甲骨文字形持帚殴牛的形象写照。

古时将大饥荒称作“大侵”。据《谷梁传·襄公二十四年》载:“一谷不升谓之嗛,二谷不升谓之饥,三谷不升谓之馑,四谷不升谓之康,五谷不升谓之大侵。”“嗛”通“歉”,一种谷物歉收叫“嗛”;两种谷物歉收叫“饥”,三种谷物歉收叫“馑”;四种谷物歉收叫“康”;五谷都歉收就叫“大侵”。“侵”是侵吞之意,形容五谷都被大饥荒给侵吞了,故称“大侵”。

“大侵之礼,君食不兼味,台榭不涂,弛侯,廷道不除,百官布而不制,鬼神祷而不祀,此大侵之礼也。”发生大饥荒的时候,国君有一套相应的自惩措施:食不兼味,吃饭不能吃两种菜肴,以示节俭;台榭不涂,台榭不能涂饰;弛侯,“侯”是射礼,射礼伴之以饮宴,这时都要废除;廷道不除,宫廷内的道路不能打扫;百官布而不制,百官之位不能增加;鬼神祷而不祀,只能祈祷鬼神而不能举行祭祀的仪式。

随便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5 18: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