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舌 |
字源 | 舌妇有长舌,维厉之阶(《诗经》) 汉字身世小档案 ■ 甲骨文中的“舌”字,下面是口,上面是口中吐出的长长的舌头,舌头居然都分叉。 ■ 《诗经·瞻卬》有云:“妇有长舌,维厉之阶”,这就是“长舌妇”的由来。 ■ 古人认为,舌头颜色很红的人是贤人,舌头能触及鼻子的人,可位列三公。 ■ 舌头除了能说话辨味外,汉代人董蔼的舌头还具有记忆功能。 ![]() 《诗经·瞻卬》:“妇有长舌,维厉之阶。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此处的“妇人”指周幽王的宠妃褒姒,意思是:有个妇人长了个长舌头,这是灾祸的祸根。大乱不是从天而降,而是这个妇人制造的。这首诗当然是在古代男人中流行的“女人祸水”论的写照,男人把国难的一切责任都推到了女人头上。这就是“长舌妇”这个日常俗语的来历。 我们来看看这个“舌”到底有多长。 舌,甲骨文字形❶,这是一个象形字,下面是口,上面是口中吐出的长长的舌头,旁边还有两滴唾液。甲骨文字形❷,和字形❶一样,舌头居然都分叉!有学者认为最早的“舌”字的字形是从蛇类的舌头得来的灵感,因为蛇类的舌头分叉,给人的印象非常之强烈,因而造出了这个“舌”字。金文字形❸,结构变得更加复杂起来,中间的四个黑点代表唾液。小篆字形❹和楷体字形都区别不大。 以上是最直观、最形象的解释,但是徐中舒先生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却有非常奇特的解释。他说:“甲骨文告、舌、言均像仰置之铃,下像铃身,上像铃舌,本以突出铃舌会意为舌,古代酋人讲话之先,必摇动木铎以聚众,然后将铎倒置始发言,故告、舌、言实同出一源,卜辞中每多通用,后渐分化,各专一义。” 《说文解字》:“舌,在口,所以言也,别味也。”舌头在口中,用以说话和辨别滋味。又说:“从干从口,干亦声。”许慎没有见过甲骨文和金文,因此把一个好端端的象形字曲解成了形声字。徐锴则进一步错误地解释道:“凡物入口必干于舌,故从干。”段玉裁也说:“干,犯也,言犯口而出之,食犯口而入之。”这都是因为没见过甲骨文和金文字形的缘故。 古代相术中关于舌头的描述很有趣,比如说“舌如绛赤者,贤人也”,比如说“吐舌及鼻,三公也”,吐出的舌头能够到鼻子是做三公的征兆。但同时古代肉刑中亦有“断舌”之刑。据《汉书·刑法志》记载:“当三族者,皆先黥,劓,斩左右止,笞杀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其诽谤詈诅者,又先断舌。故谓之具五刑。”这是秦汉时期的五刑。“黥”(qíng)又称墨刑,刺刻面额,染以黑色;“劓”(yì)是割鼻;斩断左右脚趾;“枭”(xiāo)首,砍头后悬挂示众;“菹”(zū)是剁成肉酱。犯下诽谤诅咒之罪的,还要先铰断舌头。肉刑是对犯人身体的极大摧残。 所谓三寸不烂之舌,舌头的重要性还体现在纵横之士的雄辩之中。张仪尚未发迹时,有一次跟楚国国相饮酒,楚相丢了一块玉璧,随从都怀疑是贫穷的张仪所盗,将他暴打一顿。回去后,妻子说:“唉!您要是不读书游说,哪里会受到这样的羞辱呢!”张仪问妻子:“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妻子笑道:“还在。”张仪说:“这就足够了。”后来他果然以辩才发迹。 最有趣的是,有些具备特异功能的人士,舌头居然还有通感!汉代人董蔼,擅长于将书籍的内容抄录在手掌之中,然后用舌头舔食加以记忆,以至于手掌都被舔烂了,董蔼此举号称“舌学”。举世之中,大概也只有董蔼一人具备这种“舌学”的特异功能吧!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