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

 

汉字
字源

巾 用细丝把巾系在带子上

佩必有巾,巾谓之饰 ——《说文解字》

从“巾”的汉字非常多,常见的比如带、布、帛、帐、幕等,也就是说,丝麻制品和布制的物品多从“巾”。但是稀奇的是,甚至连幣(币)、帑这样的汉字都从“巾”!可见“巾”在古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巾”是一个极其简单的字,甲骨文字形A,金文字形B,再到小篆字形C,两千多年来没有任何变化。《说文解字》:“巾,佩巾也。从冂,丨象糸也。”也就是说,这个字形外面的“冂”像一幅巾的形状,中间的一竖是“糸()”,即细丝,用这条细丝把这幅巾系在带子上。

《说文解字》对“佩”所做的释义中说:“佩必有巾,巾谓之饰。”古代礼制要求日常佩带的物品中必须要有“巾”,因此许慎才会解释为“佩巾”。张舜徽先生在《说文解字约注》一书中进一步解释说:“古之佩巾,亦所以为容饰也。今人随身有小手巾,以备揩汗去垢之用,即古人所谓拭物也。大抵拭物之巾小,覆物之巾大,佩巾乃小巾也。余儿时犹及见士大夫家妇女常纳巾于右腋衽间,而露垂于外,不时取以拭污垢,盖亦佩巾遗意,惟无系耳。”

这块不分男女人人都必须带的佩巾又称作“帨(shuì)”或“纷帨”。《礼记·内则》中有这样的规定:“子生,男子设弧于门左,女子设帨于门右。”“弧”指木弓,生了男孩子要在门的左边挂上一张木弓,生了女孩子则要在门的右边挂上一块佩巾。古人对男孩子和女孩子未来的期望由此可见区别。

不仅如此,这块佩巾还将跟随女人一起出嫁。据《仪礼·士昏礼》载,女子出嫁前夕,“母施衿结帨”。“衿(jīn)”指衣服的交领,“施衿”即在交领上系缨带,表示已经有所归属;佩巾也要系在交领上。然后母亲还要说:“勉之敬之,夙夜无违宫事。”“宫事”指婆婆所吩咐的事。

“巾”既可作佩巾,也可作头巾使用,人们熟知的“巾帼”一词即指女人用以覆发的头巾和发饰,《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三回《上方谷司马受困,五丈原诸葛禳星》中的描绘非常清楚:“孔明乃取巾帼并妇人缟素之服,盛于大盒之内,修书一封,遣人送至魏寨。诸将不敢隐蔽,引来使入见司马懿。懿对众启盒视之,内有巾帼妇人之衣,并书一封。”

古代男女均不剃发,贵族男子用巾束发,然后戴上冠冕;庶人则只能戴巾,也称“帻()”或“巾帻”,后来通称“帽”。

至于幣(币)、帑等字从巾,那是因为古代中国早期以布、帛为实物货币的缘故,本书中“布”“帛”二字的解说中已有详述。因此从巾的“幣(币)”即指用作馈赠或实物货币的帛,“帑(tǎng)”则指国库所藏的金帛。

《宋刘松年西园雅集卷》(局部)明代佚名绘,绢本设色长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文人雅士经常举行文会,饮酒、赋诗、谈笑或作画。后人便将其雅行逸事绘成画卷,以供纪念或玩赏。“西园雅集”画的是北宋名士苏轼、米芾、黄庭坚等十余人宴集于驸马王诜之西园之事。“西园雅集”世传多个版本,本卷为明代人仿刘松年笔意之作。画中主要人物上方均题有名字,全卷敷彩清丽,铺陈有序。刘松年,生卒年不详,南宋宫廷画家,以工画山水、人物而闻名。

参加聚会的雅士分了四组,这段画面是其中一组:王诜、蔡肇和李之仪围观苏轼写书法。正在桌案前挥毫落笔的就是大文豪苏轼。众文士头上皆着巾帽,苏轼所戴与别人不同。这种形制的巾帽被后人称为“东坡巾”,又名乌角巾,相传因苏轼佩戴而得名。其巾制有四墙,墙外有重墙,比内墙稍窄小。前后左右各以角相向,戴之则有角,介在两眉间。《东坡居士集》有“父老争看乌角巾”之句。后世人欲作风流倜傥之态,往往戴一顶“东坡巾”。

随便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19: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