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帛 |
字源 | 帛 未染色的白色丝织物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孟子》 因为附着于其上的物质要件或者生活方式的消失,很多古代常用的汉字今天都已经很少使用,“帛”也是其中之一,以至于“裂帛之声”这样的如实写照也只存在于人们关于文学欣赏的想象之中了。但是在古代,“帛”可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服饰的原料。 早在商代,古人就已经造出了“帛”字,甲骨文字形A,上“白”下“巾”,表示未染色的本色为白色的丝织物。金文字形B,小篆字形C,没有任何区别,也跟两千年以降、今天所使用的“帛”字没有任何区别。 ![]() 《说文解字》:“帛,缯也。从巾,白声。”和“帛”一样,“缯(zēng)”也是丝织品的总称,还有一说是“杂帛曰缯”,也就是染色的帛称“缯”。张舜徽先生在《说文解字约注》一书中总结说:“帛之言白也,谓其色洁白也。缯以白者为本色,因谓之帛耳。璧本白色,故汉人取以喻缯之洁白。帛乃素缯之专名,引申为凡缯之通名。”汉代人用白璧来比喻洁白的帛,称之为“璧色缯”。 孟子在《梁惠王上》篇中议论道:“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由此可看出,作为丝织品的帛,并非平民百姓消费得起的。正如清代学者桂馥在《说文解字义证》中的引述:“《范子计然》曰:‘古者,庶人老耋而后衣丝,其馀则麻枲而已’”。 六十到八十岁的年龄统称“老耋(dié)”,只有到了这样的年龄才有资格穿帛;“麻枲(xǐ)”即麻布,平民百姓只能穿得起麻布衣服。因此,孟子理想中的社会形态就是:“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帛的产量有限,价格又高,因珍贵而用作进贡、馈赠或者祭祀的礼品。《尚书·舜典》中记载舜帝制定的朝礼:“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五礼”指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玉”指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所执的五种瑞玉,根据等级高下,分别为璜、璧、璋、珪、琮。 “三帛”则极为讲究:“诸侯世子执纁,公之孤执玄,附庸之君执黄。”“纁(xūn)”指浅红色的帛,为代表诸侯的嫡长子所执;黑色(玄)的帛则为代表公的嫡长子所执;黄色的帛则为附属诸侯的小国之君所执。“三帛”的作用是用来垫着五种瑞玉。 “二生”指卿所执的小羊(羔)和大夫所执的雁,这是活的;“一死”指士所执的雉(野鸡),这是死的;“贽(zhì)”即贽礼,古人初见面时必须带着礼物。 以上就是诸侯、卿大夫和士朝见天子时的贡物。 同“布”一样,“帛”也用作货币,称作“布帛”或“布帛币”,乃是古代中国早期的实物货币。 ![]() 《捣练图》(局部)(传)唐代张萱绘、宋赵佶摹本,绢本设色,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张萱,唐代画家,长安(今西安)人,以善绘贵族仕女、宫苑鞍马著称。唐宋画史著录张萱作品有数十幅,不少被许多画家一再摹写,但张萱原作至今无一留存。这幅传宋徽宗赵佶临摹的《捣练图》卷,是张萱作品传世的重要摹本。 这一幕描绘的是四个女子以木杵捣练的情景。画家以细劲圆浑、刚柔相济的墨线勾勒人物,辅以柔和鲜艳的重色,画中女子端庄丰腴,情态生动,体现出张萱人物“丰颊肥体”的特点。“捣练”又称“捣衣”,是古代制作衣服的重要工序之一。“练”是一种生丝制成的丝帛织品,刚刚织成时质地坚硬且发黄,必须经过沸水煮泡和漂白,再用木杵反复捶捣才能变得洁白柔软。丝制成丝帛在汉代前后,捣练法随之出现。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