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迟 |
字源 | 迟![]() 无体之礼,威仪迟迟(《礼记》) 汉字身世小档案 ■“迟”( 繁体字“遲”)是一个会意字,会意为一个人骑在另一个人的背上行走,可想而知行走之艰难、缓慢。 ■为了加强语气,古诗文中屡屡“迟迟”连用,如行道迟迟、威仪迟迟。 “迟”这个字,今天只当作晚讲,比如迟到是晚到的意思。但是在古代,这个字最初被造出来的时候,却反映了等级制社会中被压迫者的悲惨情状。 “迟”的繁体字“遲”,甲骨文字形A,这是一个会意字,右边是“彳”,用十字路口的一半表示行走之意,左边是两个人,很明显可以看出是一个人压在另一个人的背上。左边的这个字其实就是“尼”,林义光认为“像二人相昵形,实昵之本字”。这个观点遂成为“尼”字的主流释义。但于省吾先生却以“举不出具体事实”为由而加以质疑,并进而认为“尼”字“像人坐于另一人的背上”。他举出三条例证:一、“汉武梁祠堂画像,画夏桀骑在二妇人的背部。”二、《后汉书·井丹传》:“桀驾人车。”三、《汉书·叙传》:汉成帝屏风上“画纣醉踞妲己作长夜之乐”。这一观点极具说服力,据此则“尼”字就是等级制社会中被压迫者的形象写照。那么,“迟”的这个字形就会意为一个人骑在另一个人的背上行走,可想而知行走之艰难、缓慢。 迟,金文字形B,字形变得复杂起来了。以中间的人为中心,左边还是“彳”,行走,下面是“止”,一只脚,右边是一把刑刀,白川静先生则认为是带把手的大针。整个字形会意为:押着犯人行走到行刑的地点,然后施以刑罚。金文字形C,大同小异,上面的“尸”也是人形。一个被押着要去行刑的人,走得当然极其缓慢。从金文字形也可以佐证“尼”是人骑坐人之状,都反映了压迫者和被压迫者的不平等关系。小篆字形D,右边变形得非常厉害,以至于许慎误以为这是一个表声的“犀”字。 《说文解字》:“迟,徐行也。”《释名·释言语》:“迟,颓也,不进之言也。”虽然都解释出了“迟”的本义,但是却都没有解说清楚“迟”之本义的来源。 从五代开始的“凌迟”之刑,最早写作“陵迟”,就是民间俗称的“千刀万剐”。清末法学家沈家本解释说:“本言山之由渐而高,杀人者欲其死之徐而不速也,故亦取渐次之义。”明代正德年间的太监刘瑾被割了三千三百五十七刀,崇祯年间的郑鄤则被割了三千六百刀,实属骇人听闻!“凌迟”这一酷刑同样是“迟”的甲骨文字形中人骑坐人以及金文字形中押赴刑场行刑的佐证;那个押赴刑场的人,也许即将施行的就是凌迟之刑吧! 为了加强语气,古诗文中屡屡“迟迟”连用,比如《诗经·谷风》中有“行道迟迟”的诗句,形容徐行之貌。“迟迟”因此又可以引申为舒缓、从容不迫的仪态,《礼记·孔子闲居》篇中,孔子将“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称作“三无”,意思是没有声音的音乐,没有仪式的礼节,没有丧服的丧礼,即不注重于外在形式,内心要具备乐、礼、丧的真情实感。其中“无体之礼,威仪迟迟”,就是描述即使没有仪式的礼节,仪表也要表现得从容不迫。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