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奇装异服 |
字源 | 奇装异服原来指不合礼制的服装现今“奇装异服”这个成语,通常是指与社会主流风尚相异,比大多数人的衣着样式造型奇异的服装,比如喇叭裤、牛仔裤过去都被视作奇装异服。每个时代都有标新立异之人,古代中国也不例外,不过那时的奇装异服称作“异服”或“奇服”,而且与礼制紧密相关。 据《周礼》记载,周代有“阍人”一职,“掌守王宫之中门之禁”,负责掌管王宫中门出入的事宜,职责之一是:“丧服、凶器不入宫,潜服、贼器不入宫,奇服、怪民不入宫。”郑玄注解说:“奇服,衣非常。”什么叫“衣非常”? 《左传·闵公二年》记晋献公派太子申生征伐东山的皋落氏,太子申生的服饰引发了军中的一场激烈争论。“大子帅师,公衣之偏衣,佩之金玦。”“偏衣”指两种颜色的衣服,以中缝为界,左右异色;“金玦”指青铜所制、半圆形有缺口的佩饰。大夫罕夷评论道:“尨奇无常,金玦不复。”“尨(máng)”指杂色。按照礼制规定,戎服必须用纯色,不能用杂色;佩玉必须是玉,不能用青铜所制,而且出征时不能佩“玦”,玦者,诀别也,实属不祥之兆。晋献公竟然赐给太子申生这样的服饰,因此众将都认为这是晋献公故意害他,要废黜申生的太子之位。 偏衣、金玦就是“衣非常”,即不符合战争常制的服饰。 《礼记·王制》中则有这样的规定:“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儒家认为淫声、异服、奇技、奇器都是令百姓扰疑不定的东西,凡作此类怪异行为者,居然都要杀掉。郑玄注解说:“异服,若聚鹬冠、琼弁也。” “聚鹬冠”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郑子华之弟子臧出奔宋,好聚鹬冠。”子臧是郑国公子,其兄子华身为太子,因谋反被郑文公所杀,子臧于是出逃宋国。“鹬(yù)”是水鸟,古人以为“知天将雨鸟也”,因此只有掌天文的官员才能戴鹬鸟的羽毛所制的“聚鹬冠”。子臧不知天文,因此杜预说“聚鹬羽以为冠,非法之服”,不合礼制之服。结果这惹恼了郑文公,他派人刺杀了子臧。 “琼弁(biàn)”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子玉自为琼弁、玉缨。”马额上要戴一冠,也就是兽形面具,称“弁”,以琼玉为饰,称“琼弁”;马颈上的皮带以玉为饰,称“玉缨”。楚国的令尹子玉竟然用大夫所戴的饰品装饰自己的马,而且梦见河神索要,醒来后还不舍得供献给河神,结果导致楚军败于晋军。孔颖达引述刘炫的话说:“若子玉从神所求,不惜琼玉,则国人以为神得所欲,必将助己,自当三军用命,战士争先。亦既不遂神心,人谓神必不助,则众意皆阻,莫不畏敌,且兵凶战危,必有伤杀,三军之命,在兹一举,犹尚爱惜此物,是无恤民之心。在军之士,谁肯竞劝。”子玉“琼弁、玉缨”非但不合礼制,还不舍得供献给河神,当然也就无法避免兵败自杀的命运了。 晋代还有一件著名的“异服”,叫雉头裘,用野鸡头上美丽的羽毛织成的皮衣。据《晋书·武帝纪》载:“太医司马程据献雉头裘,帝以奇技、异服典礼所禁,焚之于殿前。”向皇帝献上一件雉头裘,居然被堂而皇之地记录于正史之中,可见古代礼制之严格。明代学者李东阳对晋武帝此举大加褒扬说:“中世以后,君臣之论议政事,古风尚存,乃有却千里马,焚雉头裘。”视之为革除浮华风气之举。 一则违反礼制,一则偏离风尚,这就是古今“奇装异服”之不同。而由以上举例可以看出,古人“奇装异服”的奇异程度,今人绝对无法望其项背啊! 《帝鉴图说》分两卷,“圣哲芳规”讲述历代帝王励精图治之举,“狂愚覆辙”剖析历代帝王倒行逆施之祸,每个故事均配以形象的插图,原为木刻版。此彩绘版《帝鉴图说》大致绘制于清早期,可能是当时的外销画,传入欧洲后添加了法文注释,并按照西方图书装订方法粘合成册。画面严谨工丽,略具西洋透视技法。 “焚裘示俭”一图画的是晋武帝将太医司马程据进献的雉头裘焚于殿前的故事。殿上晋武帝表情甚是不悦,庭中华丽的雉头裘已成烈焰一团。《帝鉴图说》乃张居正为当时年仅十岁的明神宗所编撰,不知小皇帝看到这样的画面会不会暗叫可惜呢? ![]() 《帝鉴图说》(Recueil His to rique de s Princi paux Tr ai ts de la Viedes Empereurs Chinois)之『焚裘示俭』,约十八世纪,法国国家图书馆藏。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