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

 

汉字
字源

夕 半个月亮爬上来

少采夕月 ——《国语》

A

B

C

D

E

朝、夕相对,分别指早晨和晚上。这是今天的义项,已经属于泛指;不过古时一天之中的时间段有着详细的区分,而且各有专名,丝毫混淆不得。

夕,甲骨文字形A,像半个月亮。甲骨文字形B,换了个方向,但仍然是半个月亮之形。徐中舒先生在《甲骨文字典》中总结说:“像半月之形,为月之本字。卜辞借月为夕……卜辞中一至四期之夕字每加一点以与月字相区别,五期则夕字多不加点,月字每加一点以相区别。然亦偶有混用者。”也就是说,甲骨文中月、夕通用,需要根据具体的卜辞来判断到底指“月”还是“夕”。

夕,金文字形C,月中没有一点。金文字形D,月中有一点。日本著名汉学家白川静先生在《常用字解》一书中进行了仔细的辨析:“月亮有盈有亏,虽然也有圆月之时,但为了区别于太阳,‘月’写作新月之形。‘夕’‘月’二者古字形相似,但甲骨文‘夕’的新月中有点,而‘月’的新月中无点。现今字体演变为‘夕’中一点,‘月’中两横,依此表示区别。”

夕,小篆字形E。《说文解字》:“夕,莫也。从月半见。”段玉裁注解说:“莫者,日且冥也。日且冥而月始生矣,故字从月半见。旦者,日全见地上;者,日在中;夕者,月半见。皆会意象形也。”王筠则解释说:“黄昏之时,日光尚在,则月不大明,故曰半见。”

《国语·鲁语下》篇中有“天子大采朝日”和“少采夕月”的记载,“少采”即“小采”。白川静先生解释说:“殷代有‘朝夕之礼’,朝礼为迎接朝日,夕礼为迎接夕月。此仪礼称‘大采’‘小采’,此时进食。大采时亦操持政务,所以,将政治称为‘朝政’。”

此说较为简略。实际情形是:春分的时候,天子要在东门之外拜日;秋分的时候,天子要在西门之外祭月。“大采”是指天子所穿的礼服所戴的礼冠,此乃盛服,要用青、黄、赤、白、黑五采制成;“少采”是指绣有黑白斧形的礼服。

大采、小采亦引申为一日之中的时间段。甲骨文大家董作宾在名著《殷历谱》中把商人一天的作息时间分为八段:一曰明,破晓,夜刚尽日初出之时;二曰大采,天亮,日出之时,即今天所说的早晨,自诸侯至士要在这个时间段朝见天子,故称“朝政”;三曰大食,开始吃早餐,又称“饔(yōng)”,约为上午十点;四曰中日,即昼,白天;五曰日昃(),太阳西斜;六曰小食,开始吃晚餐,又称“飧(sūn)”,约为下午四点;七曰小采,准备迎接夕月;八曰夕,月半见至夜总称之为“夕”。

由此也可看出,商代实行的是大食、小食的一日两餐制,秦汉之时改为一日三餐制。相应地,三餐的称谓也有改变:早饭称“朝食”,天色微明时进食;午饭称“昼食”;晚饭称“晡食”,“晡()”指申时,相当于下午三点到五点。

《招仙图》

明代张灵绘,纸本墨笔,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张灵,生卒年不详,字梦晋,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家贫,与唐寅为邻,两人志趣相投,交谊最深。性落拓,嗜酒,好交游。所画人物冠服玄古,形色清真。间作山水,并善竹石、花鸟。

这幅《招仙图》卷又名《朝仙图》,是明代白描人物画的精品之作。皓月当空,四下空旷,一清丽女子低眉笼袖,悄然伫立桥头。大面积留白烘托出寂寞萧索的氛围和女子惆怅凄凉的心境。据说卷后曾有唐寅题诗《招仙曲》:“郁金步摇银约指,明月垂珰交龙绮。秋河拂树蒹葭霜,哪能夜夜掩空床。烟中滉滉暮江摇,月底纤纤露水飘。今夕何夕良宴会,此地何地承芳佩。”诗意与画面可谓情景交融。

随便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9: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