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夜 |
字源 | 夜 月亮升到了人的腋下夜中,星陨如雨 ——《左传》 ![]() A ![]() B ![]() C ![]() D 王力先生在《王力古汉语字典》中辨析道:“从傍晚到日出叫‘夕’,从昏至旦叫‘夜’,有时也混用。” 甲骨文中还没有发现“夜”字,这也就意味着“夜”是后起字,更早的时候把夜晚这一整段时间都叫“夕”。夜,金文字形A,白川静先生在《常用字解》一书中解释得很清楚:“会意,‘大’同‘夕’组合之形。‘大’为伸展手足站立者的正视图。‘夕’形示黄昏时的月亮。人的腋下出现月亮,由此‘夜’义指月亮出现的时间段,即夜间、夜晚。” 夜,金文字形B和C,左边人的腋下出现了一个指事符号,表示此处乃是人之腋下;右边的半月(夕)也处于这一指事符号相同的位置,表示半个月亮慢慢爬上来,爬到了人腋下的位置,当然就表示夜晚来临了。小篆字形D,一模一样。我们今天使用的“夜”字则不大看得出来伸展手足站立、腋下出现月亮的象形了。 《说文解字》:“夜,舍也。天下休舍也。”段玉裁注解说:“休舍犹休息也。舍,止也。”也就是说,夜晚就是人应该休息的时候了。 不仅是应该休息,而且也必须休息。据《周礼》载,周代有“司寤氏”一职,职责是“掌夜时”。“寤(wù)”指醒着,醒着才能掌管夜间之事。“以星分夜,以诏夜士夜禁。御晨行者,禁宵行者、夜游者。”“夜士”指夜晚巡逻的士卒,禁止晨行、宵行和夜游的各色人等。 《左传·庄公七年》的“经”中记载了一则夜半奇事:“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夜中即夜半。这是世界上天琴座流星雨的最早记录,发生于公元前687年,在鲁国国都曲阜观测到的。 此“经”的“传”中写道:“夏,恒星不见,夜明也。星陨如雨,与雨偕也。”这是说流星雨的同时还下着雨。 《春秋谷梁传·庄公七年》则有不同意见:“夜中星陨如雨,其陨也如雨”这是说流星就像雨一样陨落下来。“我见其陨而接于地者,则是雨说也。着于上,见于下,谓之雨;着于下,不见于上,谓之陨,岂雨说哉?”也就是说,如果真是下雨,那么必有发端的云层,然后雨落到地下;而流星雨只能看见陨落于地,却看不到发端之处,因此仅仅是流星雨,并没有同时下雨。 《春秋公羊传·庄公七年》也进行了有趣的质疑:“如雨者何?如雨者,非雨也。非雨,则曷为谓之如雨?不修《春秋》曰:‘雨星不及地尺而复。’君子修之曰:‘星陨如雨。’”这是说“如雨”的意思就不是下雨。“不修《春秋》”指未经孔子编修过的鲁国的原始史书,该史书中载:“雨星不及地尺而复。”流星雨还没有接近地面就消失了。因此孔子才把这则记载更简洁地改为“星陨如雨”。 《青楼十二时 丑之刻》(青楼十二時 続 丑ノ刻) 喜多川歌麿绘,约1794年 最早开始研究浮世绘的19世纪法国文学家龚古尔将喜多川歌麿称为“青楼画家”,因其最善于敏锐捕捉和细腻刻画江户时代吉原游女的日常生活与喜怒哀乐。《青楼十二时》系列共十二幅,是歌麿描绘吉原游女生活细节的代表作。一个“时刻”即两小时,十二幅画细致描绘了游女一天一夜的生活。《丑之刻》是该系列中最精彩的一幅。“丑之刻”为深夜两点左右,起床外出的游女手执用于照明的纸捻,正在趿木屐。背景利用金粉衬托出阑珊夜色。女子惺忪的睡眼加深了画面的迷离颓废。 张爱玲在《忘不了的画》中曾特别谈到这一幅:“她立在那里,像是太高,低垂的颈子太细,太长,还没踏到木屐上的小白脚又小得不适合,然而她确实知道她是被爱着的,虽然那时候只有她一个人在那里。因为心定,夜显得更静了,也更悠久。” ![]()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