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

 

汉字 夭 人行走时两臂摆动
字源

夭 人行走时两臂摆动

厥草惟夭,厥木惟乔 ——《尚书》

“夭”这个字今天使用得很少,最常用的义项就是夭折,短命早死或者事情半途而废。这是一个字形非常简单的汉字,但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汉字。

夭,甲骨文字形,这是一个很明显的象形字,徐中舒先生认为“像人行走时两臂摆动之形”,这也是大多数学者的意见。但是,仔细观察甲骨文字形,这个人舒展的动作更像舞蹈。金文字形,大同小异。小篆字形,将头部改成了倾侧之形。

《说文解字》:“夭,屈也。”“夭”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中,人屈曲的样子并不明显,婀娜起舞则要屈身折腰,因此才引申为“屈”。《诗经》中的名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形容桃花绚丽茂盛,“夭夭”一词正是由婀娜起舞的形象而来。婀娜起舞,舞姿轻盈,仪态娇媚,极富观赏性,因此引申来形容桃花的艳丽茂盛。《尚书·禹贡》篇中有“厥草惟夭,厥木惟乔”的描述,形容草长得非常茂盛,树长得非常高大。这里的“夭”也是茂盛之意。

有趣的是,“夭”这个字也体现了汉语中一个独特的现象,即反义同字,一个字可以表示正、反两方面的意思。屈曲过分则易折,因此“夭”引申为短命早死。《释名·释丧制》:“少壮而死曰夭,如取物中夭折也。”

短命早死的反义即为初生。《礼记·月令》:“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毋麛,毋卵。”这是说孟春之月的禁忌事项。覆巢指捣毁鸟巢;孩虫指幼虫,初生之虫;“胎”指尚未出生的小动物;“夭”即指刚刚出生的小动物;飞鸟指刚刚学会飞行的小鸟;“麛(m!)”本是幼鹿,此处泛指幼兽;“卵”指鸟卵。初春始生,因此设戒。

《国语·鲁语》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山不槎蘖,泽不伐夭,鱼禁鲲鲕,兽长麑麌,鸟翼鷇卵,虫舍蚳蝝,蕃庶物也,古之训也。”槎蘖,砍伐幼林;“夭”指初生之草;鲲鲕(k$n 9r),小鱼;“麑(n!)”是幼鹿,“麌(y^)”是雄性獐鹿;“鷇(k7u)”是需要母鸟喂食的雏鸟;“蚳(ch!)”是蚂蚁卵,“蝝(yu1n)”是未生翅的幼蝗。之所以不伤害这些东西,是为了使万物繁育生长。“夭”指刚出生的禽兽或者初生的草木时,读作2o

《诗经·隰有苌楚》中吟咏道:“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隰有苌楚,猗傩其华,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家。隰有苌楚,猗傩其实,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室。”这首诗咏叹湿地里生长的苌楚(羊桃,即猕猴桃),枝、花和果实又幼嫩又润泽。“夭”由初生的草木引申为形容词,形容幼嫩。两个“夭”组成叠词“夭夭”,幼嫩又幼嫩,可不就是长大了嘛,因此“桃之夭夭”是形容少壮之桃,即生长茂盛的桃花。

吊 人拿着射鸟的缴守在遗体旁边

吊生曰唁,吊死曰吊 ——《玉篇》

“吊”是“弔”的俗字,上面是“口”,代表头部,下面是“巾”,用“巾”将头部悬挂起来,可不就是上吊的意思嘛!不过本字“弔”却并非此义,从它的字形中,透露出了上古时期先民的丧葬习俗。

弔,甲骨文字形,这是一个会意字,中间是人形,带箭头的绳子叫“矰(zēng)”或“矰缴”,是拴着丝绳、用来射鸟的短箭。甲骨文字形,把短箭射出去的时候,人要扯着丝绳,以便射中鸟后往回拉,所以丝绳在人的头顶,表示人甩出短箭的同时高高地扯着丝绳。金文字形,大同小异。金文字形,系着箭头的丝绳栩栩如生。小篆字形,将人移到矰的上面,字形稍有变化。

《说文解字》:“弔,问终也。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从人持弓,会驱禽。”许慎是根据小篆字形作出的释义,但是从甲骨文和金文字形来看,人所持的并不是弓,而是矰缴。陈独秀认为:“弔乃像人悬弔于绳索,本义为人之自经,引申之悬物皆曰吊……自经乃不幸之事,戚族谊应慰,故弔用为弔问字,并不限于问丧。”陈独秀将“弔”释为上吊,那么用于上吊的绳索有何必要非得带有箭头?因此这是错误的释义。

上古时期,先民实行薄葬,人死了,用柴草简简单单地包起来,往野外一埋就算了事,连棺材都没有。在埋下去之前,死者就这样无遮无挡地躺在旷野,禽兽发现了死者的尸体,循迹而来,对死者的完尸造成了很大的损害,死者的儿子就手持矰缴守候在遗体旁边,驱赶禽兽。前来吊丧的人身处于这样的场景之中,于是“弔”就引申为“问终”,吊问死者。

《吴越春秋》中记载了善射者陈音和越王勾践的一段对话。陈音说“弩生于弓,弓生于弹,弹起古之孝子”,接着解释说:“古者人民朴质,饥食鸟兽,渴饮雾露,死则裹以白茅,投于中野。孝子不忍见父母为禽兽所食,故作弹以守之,绝鸟兽之害。故歌曰‘断竹续竹,飞土逐害’之谓也。”陈音引用的古歌出自先秦无名氏的《弹歌》,原文是:“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弹弓乃竹制,“断竹续竹”是制作弹弓的动作;弹丸乃团土而成,故曰“飞土”,射出弹丸以驱逐禽兽。将陈音所说的弓和弹替换成矰缴,即是孝子守护父母遗体的生动写照。

顾野王所著《玉篇》中说:“吊生曰唁,吊死曰吊。”对死者家属慰问叫“唁”, 哀悼死者叫“吊”。很多人不理解中国农村那种大张旗鼓、非常夸张的葬礼,觉得都是演给活人看的,很虚伪。这就是不了解中国式的“吊唁”所致。“吊唁”的重点不在“吊”,而在“唁”,即对生者的慰问,看起来虚伪的葬礼其实正是对死者家属内心的一种抚慰。死者已矣,重要的是活着的人,这才是吊唁的核心所在。

随便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9:3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