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

 

汉字
字源

象 最惹眼的就是长鼻子

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 ——《吕氏春秋》

A

B

C

D

E

《说文解字》:“豫,象之大者。”河南省古称豫州,如今简称“豫”,是否说明上古时期的中原地区出产大象呢?我们先从“象”的造字入手,层层解开这个有趣的疑问。

象,甲骨文字形AB,显然是一头栩栩如生的大象的样子,大象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长鼻,这个字形描画得非常清晰。金文字形CD,紧承甲骨文字形而来,虽然加以抽象化,但长鼻的特征仍然没有失去。小篆字形E,上部的长鼻变形得很厉害,不过了解字形的演变之后,还是能够看出大致的象的样子。

《说文解字》:“象,长鼻牙,南越大兽。三年一乳,象耳牙四足之形。”罗振玉先生对许慎的释义进行了详细的辨析:“今观篆文,但见长鼻及足尾,不见耳牙之形。卜辞……亦但象长鼻,盖象之尤异于他畜者,其鼻矣。又象为南越大兽,此后世事,古代则黄河南北亦有之。‘爲’字从手牵象,则象为寻常服御之物,今殷墟遗物有镂象牙礼器,又有象齿甚多。卜用之骨,有绝大者,殆亦象骨。又卜辞卜田猎,有获象之语。知古者中原象至殷世尚盛也。”

“中原象至殷世尚盛”,说得一点儿都不错,《吕氏春秋·古乐》篇中有明确记载:“成王立,殷民反,王命周公践伐之。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周公遂以师逐之,至于江南,乃为三象,以嘉其德。”

这段话讲的就是著名的“管蔡之乱”。纣王的儿子武庚联合管叔、蔡叔作乱,役使大象,为害东夷。周公用了三年时间平定叛乱,并作“三象”之乐纪念。据《礼记·内则》载:“成童,舞《象》,学射御。”周代的男孩子到了十五岁就要学习“三象”的乐舞,这属于武舞,还要练习射箭和御马之术,因此雅称男孩子十五岁为“舞象”之年。

《韩非子·解老》篇中有这样一段议论:“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韩非子是战国时人,可见至周代末年,黄河流域的大象早已经灭绝了。人们看到象骨而揣想活象的模样,因此“象”字引申出形象、象征、肖像等含义。

那么,为什么大象会灭绝呢?原来,这跟当时的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商、周交替之际,黄河流域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大约3℃,学术界称作“仰韶暖期”,雨水丰沛,草木茂盛,适合大象生存。到了西周周孝王时期,《竹书纪年》载公元前903年长江、汉江结冰,这是一次大规模的气候变冷期,黄河流域不再适合大象生存,因此韩非子的时代早就看不到活象了。而许慎所生活的东汉时期,更是把大象定义为“南越大兽”,只有在热带地区才能见到了。

随便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24 5:5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