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

 

汉字 誓 用斧头斩断草木来发誓
字源

誓 用斧头斩断草木来发誓

约信曰誓,莅牲曰盟 ——《礼记》

人类任何一种文明形态中都有着极其古老的盟誓制度,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就靠这种制度来约束。古代中国的盟誓制度,与其他文明形态相比,既有共性,又有独特性。

甲骨文中还没有发现“誓”这个字,不过先秦的金文中出现的频率非常之高,表明至迟到西周早期时,盟誓制度已经完备。

誓,金文字形,右边是“斤”,也就是一把斧头;左边上下是草木之形,草木之间的两短横表示草木被斩断分为两截。整个字形会意为用斧头斩断草木。金文字形,左边的下面添加了一个“言”,用斧头斩断草木的同时还要说话,这种方式当然就是指发誓。金文字形,结构有所变化,左边还是断开的两根草木,右边是上“斤”下“言”,小篆字形就是根据这个字形而最终定型的。

《说文解字》:“誓,约束也。从言,折声。”段玉裁注解说:“《周礼》五戒,一曰誓,用之于军旅。按凡自表不食言之辞皆曰誓,亦约束之意也。”据《周礼》记载,周代有“士师”一职,所掌管的有约束犯罪的“五戒”之法,第一戒就是“用之于军旅”的“誓”。

相信很多读者朋友都有过类似的体验:小时候,小伙伴之间互相赌咒发誓,常常拿一根野草或一段树枝,用力折断,以表示誓言的坚决。而“誓”之所以用断开的草木来会意,正是人类这一最原始的发誓行为的如实写照。不过如果“用之于军旅”,为郑重起见,要折箭为誓,或者用战斧斩断箭矢,这也就是“誓”的字形中斧头的由来,即作战时所用的战斧。

白川静先生在《常用字解》一书中总结道:“持斧砍断草木实际上是向神起誓的特定动作。‘言’指向神起誓的言语。‘誓’本义为向神发誓,后来泛指各种起誓、誓言。”

因此,“誓”的本义就是用言辞来约束,即段玉裁所说“凡自表不食言之辞皆曰誓”。

《礼记·曲礼下》篇中说:“约信曰誓,莅牲曰盟。”讲的是“誓”和“盟”的区别:所谓“约信”,即用言辞相约束,这叫“誓”;而“盟”必须“莅牲”,要走到方坎前面察看祭牲。

王力先生在《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将二者的区别辨析得更加清楚:“盟要杀牲歃血,是两方或多方的约誓行为;誓不必杀牲歃血,可以是集体约誓,也可以是单方面的发誓。后世有所谓‘心盟’,指个人发誓。”

随便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9: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