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

 

汉字
字源

笾豆大房,万舞洋洋(《诗经》)

汉字身世小档案

■ “豆”的本义就是一只盛放肉类的高脚器皿,因此在古文中,“豆”字是一只高脚盘的形状。

■ “豆”引申为容量单位,四升为一豆。

■ 黍、稷、秫、稻、麻、菽(大豆)、荅、大麦、小麦合称“九谷”,是古代最主要的九种农作物。

“豆”在今天只有一个义项,就是指豆子,不管大豆、小豆都用“豆”来指称。但是在古代,“豆”可完全不是这个意思。

豆,甲骨文字形❶,这是一个象形字,像一只高脚盘的形状。金文字形❷,里面很明显盛有东西,但是上面的一横代表什么呢?待会儿我们再讲。金文字形❸,更接近于“豆”字的形状。小篆字形❹和楷体字形都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说文解字》:“豆,古食肉器也。”原来“豆”的本义就是一只盛放肉类的高脚器皿!《周礼·考工记》中说:“食一豆肉,饮一豆酒,中人之食也。”则“豆”不仅盛肉类,也可以盛酒。孟子也说过:“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一筐饭,一“豆”带汁的肉,得到就活命,得不到就死亡。都是用的“豆”的本义,“豆”因此引申为容量单位,四升为一豆。

现在我们来看“豆”上面的一横是什么东西。《仪礼·士昏礼》:“醯酱二豆,菹醢四豆,兼巾之。”“醯”(xī)是醋,“菹醢”(zū hǎi)是肉酱。醋和酱、肉酱盛放在“豆”里,上面要用一块布巾或丝巾盖起来。有的“豆”有盖子,有的“豆”没盖子;没盖子的“豆”用巾盖起来,当然是怕灰尘掉进去,有盖子的“豆”用巾盖起来,也许是起一种装饰的作用,或者干脆就是学没盖子的“豆”的习惯而已。《士丧礼》中也有笾和豆都要用巾覆盖的规定。这种巾,就是“豆”字字形上面的一横。

笾、豆常常连用,这是祭祀和宴会时常用的两种礼器和食器,木制的叫“豆”,竹制的叫“笾”,瓦制的叫“登”。《诗经》中有一首诗《宫》,“(bì)宫”是鲁国的神庙,其中写道:“笾豆大房,万舞洋洋。”将带汁的肉盛放在笾、豆和俎里面,然后浩浩荡荡地起舞。“俎”(zǔ)也是一种礼器和食器,又称“大房”,是四脚方形的青铜盘或木漆盘,常用来陈设牛羊肉。

据《礼记》记载,关于“豆”的形制,夏代使用的叫“豆”,“”(jié)是小木桩,豆就是不加装饰的木制的豆;殷代使用的叫“玉豆”,用玉装饰的豆;周代使用的叫“献豆”,“献”是稀疏雕刻的意思,“献豆”就是用玉装饰,然后又在柄上加以雕刻的豆。这是夏商周三代“豆”的三种形制。

至于现在的“豆”是豆类的总称,古时候却不一样,“菽”是豆类的总称。再细分的话,大豆叫菽,小豆叫(dá)。黍、稷、秫、稻、麻、菽(大豆)、、大麦、小麦合称“九谷”,是古代最主要的九种农作物。汉代以后,“”字不常用,就将“豆”借用作“”的通假字,用来作为豆类的总称,不管大豆、小豆一概称作“豆”,“菽”的称谓也不再使用,于是“豆”作为礼器和食器的本义就此渐渐失去了。

随便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9:2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