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

 

汉字
字源

名

猗嗟名兮,美目清兮(《诗经》)

汉字身世小档案

“名”是一个会意字,本义指自命。

人出生三个月,父母就要取名。这个“名”必须自称,平辈之间甚至一般关系的尊长对晚辈都必须以“字”来称呼对方,以示尊重。由此也可见“指名道姓”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

成语“不名一钱”或“不名一文”的出处是汉朝的邓通。

“目上”即眉睫之间。至今仍有“名目”一词。

名,甲骨文字形A,这是一个会意字,《说文解字》:“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张舜徽先生说:“许君云自命者,谓自呼其名也。古者严男女之防,《礼记·内则》所云:‘夜行以烛,无烛则止。’盖所以闲内外者为至密,故禁冥行。冥行则必自呼其名,使人知之,所以厚别远嫌也。此篆说解,足补古代礼制之遗,最为可据。”

人出生三个月,父母就要取个名字,以分别于他人。这个“名”必须自称,平辈之间甚至一般关系的尊长对晚辈都必须以“字”来称呼对方,以示尊重。比如诸葛亮字孔明,别人称呼他时,必须称“孔明”,他自称时,必须称“亮”,绝对不能反其道而行之。由此也可见“指名道姓”即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

名,甲骨文字形B,方向相反,但还是从口从夕。金文字形CD,变成了上下结构。小篆字形E,紧承金文字形而来。可以看出,从古至今,“名”这个字都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有个成语叫“不名一钱”或“不名一文”,形容极其贫穷,连一枚钱、一文钱都没有。这个成语中的“名”是什么意思呢?

这个成语出自《史记·佞幸列传》中邓通的故事,知道了这个故事,就会明白“不名一钱”是一个多么刻薄的词。

邓通是掌管船舶行驶的小吏,因为行船时必须戴黄帽而称之为“黄头郎”。汉文帝有一次梦见自己上天,背后有黄头郎推了一把,回头一看,只见这位黄头郎衣服的横腰部分,衣带在背后打了结。醒来后到处寻找,发现邓通的衣服跟梦中所见一模一样,邓通就这样得了宠,“于是文帝赏赐通巨万以十数,官至上大夫”。有趣的是,相士为邓通相面,却声称邓通“当贫饿死”,汉文帝很生气,说:“能富通者在我也,何谓贫乎?”于是干脆赐给邓通一座铜山,允许他自己铸钱,号为“邓氏钱”,通行天下。铸钱必须官铸,邓通竟然可以私铸,其富可想而知。

汉景帝即位后,不仅免了邓通的官,而且将他的家产尽数没收,邓通的结局是“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司马贞《史记索隐》中解释说:“始天下名‘邓氏钱’,今皆没入,卒竟无一钱之名也。”原来,邓通私铸的钱取名“邓氏钱”,此时被全部没收后,再也没有一枚钱可以名为“邓氏钱”了!

这就是“不名一钱”的来历。王充在《论衡·骨相》篇中简洁地总结道:“文帝崩,景帝立,通有盗铸钱之罪,景帝考验,通亡,寄死人家,不名一钱。”由不能再取名“邓氏钱”而引申为私人占有,“不名一钱”或“不名一文”因此意为私人不占有一枚钱或一文钱。

“名”还有一个最为奇特的义项。《诗经·猗嗟》是一首赞美少年射手的诗篇,其中吟咏这位少年射手“猗嗟名兮,美目清兮”,《尔雅·释训》如此解释这个“名”:“猗嗟名兮,目上为名。”“目上”即眉睫之间。《毛传》则说:“目上为名,目下为清。”清代学者陈奂说:“名与清,皆美目也。”至今仍有“名目”一词。

随便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5/20 10:4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