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来 |
字源 | 来lái甲骨文 ![]() ![]() ![]() ![]() “来”在我们今天的观念中就是一个表示行走的动词,是和“去”相对的一个概念,但是这个字的初始却并非表示行走。甲骨文的“来”字实际是植物的象形,具体而言是小麦的象形,有左右的麦叶形,有麦秆形,还有下面的根茎形。金文的形体基于甲骨文,上部还有下垂的麦穗形。小篆的形体结构来自甲骨文、金文,并对笔画进行了对称处理,金文的麦穗形变成了“来”字上面的一横线。隶书的“来”字形体和小篆颇为相似,只在笔画上有平直变化。 从上面的分析,不可否认“来”的本义就是小麦。这个字为何又变成了我们今天的行走“来”呢?许慎《说文解字》有这样的说解:“来,周所受瑞麦来。一来二缝,象芒束(刺)之形。天所来也,故为行来之来。《诗》曰:‘诒我来。’”许慎的解释说来是周所接受的上天恩赐的麦子,既然来自上天,因此就用“来”表示行来的来了。实际上,来是麦子,许慎所举的例“诒我来”中的“来”就是小麦的意思。而表示行走意义的“来”本该是“麥”字,是在“来”的下面多了一个表示行走意义的部件。人们长期以来用“麥”表示麦子,用“来”表示行走,是一种错用。于是我们后来就习惯了“来”不指麦子,而指行来;而“麥”不是行来,却指麦子。 “来”表示行来意义,与“往”“去”相对,例如《论语·学而》中所说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里的“来”就是到来的意思。“来”的这个意义又可作引申,表示时间,例如“来年”“从来”“来生”,等等。我们今天的语言中,来还常常用在动词的后面,表示趋向,例如“起来”“进来”等。 成语 来日方长 来龙去脉 新来乍到 紫气东来 心血来潮 古往今来 歇后语 关羽卖肉——没人敢来 搬竹竿进胡同——直来直去 江边洗萝卜——一个个来 谚语 乱云天顶绞,风雨来不小。 泥鳅跳,雨来到。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350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