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扁 |
字源 | 扁 用长短不一的木条编成单扇门有扁斯石,履之卑兮 ——《诗经》 “扁”这个汉字,今天使用最多的义项就是用来描述物体扁平的形状。但是,从字形上怎么能够看出来扁平之形呢?换言之,古人造出这个字来表示扁形之意的时候,看到的是什么?想到的又是什么?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追索过程。 甲骨文中还没有发现“扁”字,也就意味着这个字的出现较晚,金文字形A,左边是表示半扇门的“户”,右边则是“册”。小篆字形B,改换为上下结构,但下面的“册”并非像今天这么规整,中间的四竖、五竖长短不一,没有一定之规。 ![]() ![]() 《说文解字》:“扁,署也。从户册。户者,署门户之文也。”许慎的意思是说,“册”表示文字,把文字题写到门户之上,这就叫“扁”。据此则“扁”即“匾”的初文,指匾额。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缕述文字的演变,其中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殳(shū)”是竹木所制的长柄兵器,因此用作兵器的代称,“殳书”即指铸于兵器上的铭文。 徐锴引南齐宗室萧子良的话说:“署书,汉高六年萧何所定,以题苍龙、白虎二阙。”张舜徽先生在《说文解字约注》一书中进一步解释说:“此即后世门堂题字之始。门堂题字,今犹谓之扁额,或称榜书……《后汉书·百官志》云:‘孝子顺孙,烈女义妇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门。’此又后世旌闾之事所由昉也。” 多数学者都认为“扁”的本义就是在门户上题字,而横在门楣上的这块题字之匾一定是宽而薄的,因此引申为扁平之形。当“扁”用于扁形之意时,又分化而造出一个“匾”字,外面的框形表示匾有边框。 不过,事实恐怕并非如此。徐中舒先生在《甲骨文字典》中质疑道:“然汉墓出土简册之形制,皆由大小长短相同之札编结而成,并非一长一短。”也就是说,书册之“册”的竹简是长短相同的,这样才便于书写和装订,但“扁”中的“册”却长短不一。 白川静先生在名篇《作册考》一文中提出的观点非常有说服力:“册字的古义大概就在扁字之中,册当即栅之初文,像扁门的扉形。考卜辞金文中的册字,其直枝有三条至六条的各形,而其长枝上部亦有稍呈圆状者。至于横的二编,或两端相连而成圆形,或一端相连一端上下分开,或两端与长枝平齐……这些都是编木成扉的形状,不可能是长短不齐的简札或龟板。” 在《常用字解》一书中,他还指出:“金文中,有二‘册’中间画有动物之字形,这表示关着牛羊等牺牲的‘牢闲’(槛)之扉。” 综上所述,“扁”的本义应当指“编木成扉”的单扇门,因形状扁平,故引申为扁平之形;而且早在诗经时代就已具备这个义项。《诗经·小雅·白华》是女子怨恨男人无良心之诗,最后一章吟咏道:“有扁斯石,履之卑兮。之子之远,俾我疧兮。”“疧(qí)”指病。意思是说:有一块扁平的石头,你踩在上面也就显得卑下了。如今你远离了我另结新欢,就像踩在扁石上一样显得卑下,想起来我就会病痛啊! “扁”当作匾额的义项,不过是更晚的引申义了。 ![]() 《瓮牖图》(局部)元代赵孟頫绘,绢本设色,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乃宋朝皇室后代。诗文清远,书画复唐宋古风,为后世所宗。他开启了以“写意”为主的文人画风,集前代大成,题材广泛,设色独特,讲求绚烂之极仍归自然,被称为“元人冠冕”,对后人影响深远。 这幅《瓮牖图》画的是子贡见原宪的故事,出自《孔子家语》。二人皆列入孔门七十二贤。子贡指端木赐,卫人,经商相鲁致富。原宪,字子思,宋人,乐道隐居而贫。子贡见原宪,发现其居所乃一间桑木为门轴,破瓮为窗口的陋室。论家产二子可谓贫富悬殊。此画意在昭示君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以德乐道之理。画面上从瓮窗口可见屋内正读书的原宪,他听到门声,侧头张望。叩门者是子贡的随从。门是一扇简陋的“编木成扉”的单扇门。此画山石无皴,仅勾勒轮廓,后填以青绿,人物衣纹行笔柔畅有力,有唐人古风。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