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

 

汉字 儿 婴儿口中新长出了牙齿
字源

儿 婴儿口中新长出了牙齿

既多受祉,黄发儿齿 ——《诗经》

“儿”和“兒”古时候是两个字,如今统一简化为“儿”。《说文解字》:“儿,仁人也。古文奇字人也。象形。”据此则“儿”和“人”本为一字。本文讲的是“兒”这个字,但仍然使用简化字的“儿”,以下不再注明。

儿,甲骨文字形,很明显这是一个象形字,下面是人形,看得很清楚,上面象形的是什么呢?谷衍奎在《汉字源流字典》中认为“像幼儿张口嘻笑露少量牙齿形,表示还是幼儿,牙尚未长齐”。白川静先生则说:“头部为幼儿发髻之人形。这样的发髻指代孩儿、幼儿。《礼记·内则》云:男儿出生满三个月时,做成发髻,所谓‘男角’。男角发型为‘兒’。男角发髻的编法是,将头发从中分成两股,然后在耳朵上方卷起,卷成圆圈,像动物的角一样突起。日本古代,男孩子也留类似的发型。”这种发型也称作“总角”。不过“总角”是在头顶上,而该字形上面半圆中那两笔短笔画却并不像“总角”之形。

儿,甲骨文字形,大同小异。金文字形,遵循着同样的造字思维。金文字形,字形发生变化,上面的半圆形里面变成了左右对称的四个短笔画。《说文解字》:“儿,孺子也。从儿,象小儿头囟未合。”“孺子”即小孩子;“囟(xìn)”指婴儿的头顶骨尚未合缝之处,俗称“囟门”。明代学者魏校说:“顶门也。子在母胎,诸窍尚闭,唯脐纳气,囟为之通气,骨独未合。既生,则窍闭,口鼻内气,尾闾为之泄气,囟乃渐合,阴阳升降之道也。”

针此,张舜徽先生认为:“孺子以生齿毁齿辨其长幼,故造文者取象焉。头囟未合,不见于外,无由象形,固非所从得义也。”所谓“生齿”,指幼儿长出乳齿;所谓“毁齿”,指幼儿乳齿脱落,更换为恒齿。他据此认为“儿”字形里面的短笔画乃是牙齿的象形,用新长出牙齿表示幼儿。

儿,金文字形,幼儿背上鼓起的一块应该是襁褓。小篆字形,上面定型为“臼”,好似形状如臼的臼齿。

《诗经·閟宫》中有“既多受祉,黄发儿齿”的诗句。祉,福也;黄发,老人的头发白了之后会发黄,因代指老人;儿齿,郑玄解释说:“齿落更生细者也。”老人的牙齿落尽后再生出的细齿称“儿齿”,这当然是不常见的现象,但“儿齿”的称谓印证了张舜徽先生所谓“孺子以生齿毁齿辨其长幼,故造文者取象焉”的观点。

“男曰儿,女曰婴。”古人称男孩儿为“儿”,称女孩儿为“婴”。“婴”字上面的两个“贝”是古代女人的颈饰,因此用来指称女孩儿。由男孩儿称“儿”引申为雄性的牲畜也称“儿”,比如儿猫指公猫,儿马指公马。后来才不加分别,用“婴儿”泛指出生不久的幼儿。

《养正图》册之“访任棠”清代冷枚绘,张若霭书,绢本设色,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冷枚(约1669—1742),字吉臣,号金门画史,山东胶州人。清代宫廷画家,擅长人物、界画,尤精仕女。画风糅合中西技法,笔墨洁净,界画精工,赋色韶秀,典丽妍雅。

《养正图》又称《圣功图》,是带有启蒙教育性质的图册,明清两代均有绘制。此套册页共十开,左文右图,内容皆为历代贤臣明主的故事。

这幅画描绘了汉代庞参访任棠的故事。庞参字仲达,汉安帝时为汉阳太守。听说郡人任棠有奇节,庞参便去拜访。棠见参来,乃抱小儿当门而立,以水一盂、薤一大本献之,口中更无一言。参悟其意曰:“水者,欲吾清也。薤者,欲我警强宗也。抱儿当户者,欲我开门恤孤也。”于是叹息而还。庞参在职期间,果然抑强助弱,以惠政得民。现在看来,这像是一个猜哑谜的故事,连怀中小儿也成了谜面之一。

随便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9:4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