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债台高筑 |
字源 | 债台高筑“债台”原来指洛阳的謻台你听说过国君或者皇帝到处借钱吗?中国历史上还真有这么一位,他就是东周的最后一任国君周赧王。“赧(nǎn)”是驾崩之后的谥号,从这个谥号就可以看出周赧王做天子时处境之尴尬。《说文解字》:“赧,面惭赤也。”因惭愧而脸红,“赧颜”就是这个意思。许慎又说:“周失天下于赧王。”看似没有任何评价,但“失天下”一语已经暗含了贬义,失天下而愧对祖宗,故称“赧王”。 据《汉书·诸侯王表》记载:“自幽、平之后,日以陵夷,至虖阨䧢河洛之间,分为二周,有逃责之台,被窃䧢之言。”“陵夷”,渐趋于衰微;“虖”,通“乎”;“阨(ài)”,狭小;“䧢(qū)”,倾危不安的样子;“责”,通“债”;“䧢(fū)”,切草的铡刀,也用作斩人的刑具;“窃䧢”,颜师古注解说:“䧢钺,王者以为威,用斩戮也。言周室衰微,政令不行于天下,虽有䧢钺,无所用之,是谓私窃隐藏之耳。”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自从周幽王和周平王之后,周王室日渐衰微,国土面积缩小到黄河、洛水之间的一小块儿,而且周王室之内又分为西周、东周两个小诸侯国(此处的西周、东周不是朝代名)。到了周赧王做天子的时候,不仅有逃债之台,而且周王室的政令已经无法行于天下,即使还有象征天子的䧢钺等仪仗,也没有什么用处,只好藏进国库之中。 这个逃债之台,东汉学者服虔注解说:“周赧王负责(债),无以归之,主迫责(债)急,乃逃于此台,后人因以名之。”这个“台”到底在哪里呢?河间献王刘德以西汉宗室的身份点明了位置:“洛阳南宫謻台是也。” “謻(yí)”指堂楼台榭的偏门或者小屋,与大屋相连,但却自成一体。“謻台”位于洛阳南宫,为周景王所造,没想到被周赧王用来作了逃债台。周赧王之所以躲进这座台,是因为此台虽与大屋相连却不通,是独立的一座台,因此债主们无论如何也进不来。周赧王可真狼狈啊! 《史记·周本纪》载周赧王驾崩,唐代学者张守节《正义》引《帝王世纪》的记载:“虽居天子之位号,为诸侯之所役逼,与家人无异。名负责(债)于民,无以得归,乃上台避之,故周人名其台曰逃责(债)台。”“家人”指平民,堂堂一国之君,竟然被逼得像平民一样逃债。虽然文献都没有记载周赧王为什么借了这么多债,但周赧王依附于西周小国,就王城那么一小块儿地方,可想而知花费不知从何征收,只好借债度日,“负债于民”,甚至向西周小国的老百姓借债!而老百姓居然可以闯入洛阳的宫中索债,也可见周王室的权威早已不在了。 这就是“债台高筑”这个成语和日常俗语的来历,原意是为避债而藏匿于“謻台”之上,躲得确实够高的,今天则形容欠债极多,古今的意思还是有些差别的。 ![]() 《元曲选》插图『庞居士误放来生债』,明代臧懋循编,明万历时期刊本。 《元曲选》是一部著名的元杂剧总集,分为十集,每集收十种戏曲,共收剧一百种,又名《元人百种曲》。其中元人杂剧九十四种,元明时期剧作六种,内含版画两百多幅。万历时期是明代戏曲传奇的最后辉煌期。 《庞居士误放来生债》是元代杂剧家刘君锡的喜剧作品,写富人庞蕴放债而不索还,最后一家人复归仙班的故事。庞居士家住襄阳,广有钱财,一家礼佛。他喜欢救危扶困,仗义疏财,然后烧掉所有欠债文书。某天他到后槽门烧香念佛,听得马牛驴互作人语,都道是前生欠庞居士债,今生变驴变马变牛填还于他。画面即描绘了这一幕。庞居士听后唬得胆战心惊,便放归家中奴仆,遣散牛羊牲畜,又烧掉家私总历文书,从此不再与人放债,最后散尽家财,编卖笊篱为生,终于得道升仙。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