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

 

汉字
字源

儒有澡身而浴德(《论语》)

汉字身世小档案

■ “儒”通“濡”,有湿润的之意。意思是能用先王之道湿润、灌溉自身。

■ 胡适认为,最初的“儒”是指殷商的遗民,从殷商的祝宗卜史等行业转化而来,在西周及春秋以治丧相礼为职业。

儒者给人们的印象大都是峨冠博带,缓步而行,这倒符合《说文解字》对“儒”这个字的解释:“儒,柔也,术士之称。”“儒”字为什么会具备这个义项呢?

大部分学者都认为“需”是“儒”和“濡”的本字。需,甲骨文字形❶❷,这是一个会意字,会意为一个人身上不停地往下滴水。徐中舒先生说:“像人沐浴濡身之形,为‘濡’之初文。”他又说:“上古原始宗教举行祭礼之前,司礼者需沐浴斋戒,以致诚敬,故后世以需为司礼者之专名。需本从像人形之‘大’,因需字之义别有所专,后世复增人旁作儒,为踵事增繁之后起字。”

需,金文字形❸,人沐浴的样子更加形象。金文字形❹,沐浴的水形变为上面的“雨”,意思好像人被雨淋湿了。小篆字形❺,下面的人形讹变为“而”。“儒”的小篆字形❻,即由此而来,只不过添加了一个人字旁。

段玉裁说:“儒者,濡也,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意思是能用先王之道湿润、灌溉自身,亦即《礼记·儒行》中孔子所说:“儒有澡身而浴德。”非常符合“需”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

“儒”为什么当作“柔”讲?又为什么成为术士的称呼呢?段玉裁引用郑玄的话说:“儒行者,以其记有道德所行。儒之言优也,柔也,能安人,能服人。”他又引用《玉藻》一书的注:“舒儒者,所畏在前也。”所谓柔,就是柔顺,就是“所畏在前”。儒者不正是这样一副形象吗?动作谨慎,循规蹈矩,“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用儒家的一套柔顺的伦理规则来正人正己,此之谓“能安人,能服人”。

针对儒者的这种特征,胡适先生曾经发表过一个有趣的见解,他认为最初的儒是殷商的遗民,从殷商的祝宗卜史等行业转化而来,在西周及春秋以治丧相礼为职业。既是遗民,当然以柔逊为特征,这一特征乃由亡国状态所养成。后来成为术士之称,自孔子之后,才形成今天意义上的儒家和儒者的概念。

同样认为儒者从殷商的祝宗卜史等行业转化而来,白川静先生的见解也很别致。他说:“‘需’为‘雨’与‘而’(头发剃断不结发髻之人)组合之字,指巫祝。干旱时节,巫祝要主持求雨仪式,谓‘需’,即需要、期待降雨。求雨的巫祝称‘儒’。作为下层巫祝操持求雨的节日,或是为富裕家庭办理丧事,奔前走后,这就是古代儒者的本来身姿。出身于这样的底层社会的孔子,努力建立具有普遍性的为人之道,并遂其道于大成,开创了儒家、儒学。”

儒有澡身而浴德,洁身自好,沐浴在先王的道德中。以至于扬雄称“通天地之人曰儒”,已经将原初的“儒”的含义无限拔高了。

随便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9:2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