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真 仙人穿着草鞋隐形飞升 |
字源 | 真 仙人穿着草鞋隐形飞升为伊判作梦中人,长向画图,清夜唤真真 ——纳兰性德 ![]() ❶ ![]() ❷ ![]() ❸ ![]() ❹ “真”是一个结构和含义都极其复杂的汉字,这个字造出来后所引发的争议,跟古人关于出世的理想以及入世的做人的道理息息相关。 真,金文字形❶,有学者认为是“珍”字的初文,上面是“ 《说文解字》:“真,仙人变形而登天也。从匕目 于是,“真”字就是一个会意字,而且一下子动用了四个符号来会意:匕、目、 道家把修真得道之人称作“真人”。庄子在《大宗师》一篇中曾经详细描述过“真人”的种种特异之处:“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xiāo)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淮南子·本经训》中也说:“莫死莫生,莫虚莫盈,是谓真人。”秦始皇对这种“真人”羡慕得不得了,他曾亲口说:“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 小说《西游记》中唐僧对孙悟空说道:“悟空,这里人家,识得我们道成事完了。自古道,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恐为久淹,失了大事。”早在明代之前,“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这句俗语就开始流行了。宋代禅宗史书《五灯会元》中,智海本逸禅师说偈曰:“佛也打,祖也打,真人面前不说假;佛也安,祖也安,衲僧肚皮似海宽。”这是“真人面前不说假话”的由来。从以上两句俗语可见,“真人”不仅是古代中国人的出世理想,同时也是日常生活中入世的做人道理。 道家的“真人”存养本性,修真得道,因此“真”引申为本性、本原,进而引申为真诚、真实,还有无数的引申义,都是从道家的“真人”这个概念而来。最有趣的是“写真”一词,“真”指人的真容,“写”是摹画,“真人”早就飞升成仙,当然只能勉强摹画,仅仅只能形容画技之高了。唐代进士赵颜有一次在画工处见到一位美貌丽人的画像,画工告诉他这位美眉叫真真,需要昼夜不停地唤她的名字一百天,就可以把她唤活,因此后人就用“真真”来比喻美女。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名句“为伊判作梦中人,长向画图,清夜唤真真”,只能当作传奇来看了。 这幅宋代人物画曾被自宋至清的帝王收藏,清高宗乾隆尤其欣赏其“画中画”式构图,曾令丁观鹏等宫廷画家仿制了五幅相似画作,并将画中文士及屏上写真都换成他自己,御题:“是一是二,不即不离。儒可墨可,何虑何思。”人在面对自己的写真时,的确容易产生“是一是二”的迷思与哲思。 此幅画中,一士人坐于榻上,执笔持卷,从容闲适。身旁陈设文玩、饮馔等物,童子在一旁斟酒。榻后屏风绘工笔花鸟,其上悬挂着士人的写真画轴。主人集文人之雅玩趣事于身边,展现出宋代文人闲适雅逸的生活意趣。宋代流行的“烧香、点茶、挂画、插花”等雅好,此画中可见一斑。 ![]() 《无款人物》宋代佚名绘,绢本设色,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