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丫 |
字源 | 丫花面丫头十三四,春来绰约向人时(刘禹锡) 汉字身世小档案 ■ “丫”最早是指东西分叉的样子。 ■ “丫鬟”最早被写作“鸦鬟”,是少女的发型,所以又称“丫头”。 ■ “丫头”一词在唐代是对青春少女的美称。 ■ “丫鬟”从前用来特指还没有嫁人的少女。 ■ 到了宋代,才把“丫头”“丫鬟”当作婢女的代称。 ![]() “丫”是个很少单独使用的字,主要用于丫头、丫鬟两个称呼,而且是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才出现的字。 丫,小篆字形❶。《广韵》:“丫,像物开之形。”《集韵》:“丫,物之歧头者。”就是树木或物体的分叉。 在宋代之前,“丫鬟”从来没有被当作婢女的代称。“丫鬟”本来写作“鸦鬟”,是古代女子的一种发式❷,李白有诗《酬张司马赠墨》:“上党碧松烟,夷陵丹砂末。兰麝凝珍墨,精光乃堪掇。黄头奴子双鸦鬟,锦囊养之怀袖间。今日赠予兰亭去,兴来洒笔会稽山。”王绮注:“双鸦鬟,谓头上双髻,色黑如鸦也。”头上双髻很像“丫”的形状,因此又写作“丫鬟”。因为是头上的发式,故又称“丫头”。刘禹锡《寄赠小樊》:“花面丫头十三四,春来绰约向人时。”《乐天寄忆旧游,因作报白君以答》:“丫头小儿荡画桨,长袂女郎簪翠翘。”可见唐代时“丫头”是对青春少女的美称,没有任何贬义成分。 李商隐写有五首名为《柳枝》的诗,诗前有一篇很长的序,陈启源解释序中出现的“丫鬟”一词说:“丫鬟谓头上梳双髻,未适人之妆也。”这里就说得更明白了,“丫鬟”乃是对还没有嫁人的少女的称呼。 李商隐的这篇诗序很长,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十七岁的洛阳“美眉”柳枝,有一次偶然听到邻居李让山吟诵堂弟李商隐的诗作《燕台诗》,不觉为之倾倒,惊问李让山:“这首诗是谁写的?”李让山据实以告。柳枝姑娘伸手拽断了一根衣带,央求李让山转赠李商隐乞诗。 第二天,李商隐来到柳枝姑娘住的巷子里,只见“柳枝丫鬟毕妆,抱立扇下,风障一袖”。柳枝说自己三天后要去河边洗裙子,邀请李商隐在河边约会,李商隐当然满口答应下来。大概是李商隐回去后对狐朋狗友们吹嘘了一番,谁料他的一个朋友居然把他的行李偷走,先跑到长安去了。没了行李连觉都睡不成,于是李商隐随后追赶朋友,就此错过了与柳枝姑娘的约会。 冬天的时候,李让山赶到长安城告知李商隐,柳枝姑娘被东部某地的封疆大吏娶走了。于是李商隐写了五首《柳枝》,以纪念这段如烟飘散的未遂爱情。五首诗录于下,供读者朋友鉴赏。 “花房与蜜脾,蜂雄蛱蝶雌。同时不同类,那复更相思。” “本是丁香树,春条结始生。玉作弹棋局,中心亦不平。” “嘉瓜引蔓长,碧玉冰寒浆。东陵虽五色,不忍值牙香。” “柳枝井上蟠,莲叶浦中干。锦鳞与绣羽,水陆有伤残。” “画屏绣步障,物物自成双。如何湖上望,只是见鸳鸯。” 后来有人考证说,柳枝因为和李商隐有约在先,执意不从封疆大吏,后被卖到湖楚之地当了烟花女子,李商隐还曾经两次去江浙一带寻访,最终无果。 宋代人王洋为自己的诗所作的注解中说:“吴楚之人,谓婢女为丫头。”婢女大多都是年轻姑娘,因此,“丫头”“丫鬟”从宋代开始就成为了婢女的代称,一直沿用到民国时期。《红楼梦》中就描写了许许多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丫鬟。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