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

 

汉字 折冲樽俎
字源

折冲樽俎

为什么比喻在酒宴中制敌取胜?

“折冲樽俎”是一个成语,虽然在人们的日常口语中使用的频率很低,但在书面语和外交场合中却经常使用。这个成语是指不用武力而在酒宴谈判中制敌取胜,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也”。

“折”,挫折,屈服;“冲”,冲车,古代的一种战车,用以冲城攻坚。“折冲”意为挫退敌方的战车,使敌人的冲车屈服。三国时期,“折冲”成为一种官职的名称,魏国的大将乐进被封为折冲将军。

“樽(zūn)”,古代盛酒的酒器;“俎(zǔ)”,古代供祭祀或宴会用四脚方形的青铜盘或木漆盘,用来陈设牛羊肉,后来切肉的砧板也叫作“俎”,比如“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俎”就是指切肉的砧板。“樽”和“俎”是酒宴上的必备器具,因此“樽俎”就用来指代酒宴。

《晏子春秋·内篇·杂上》篇中讲述了一个著名的“樽俎”故事。春秋后期,晋平公准备伐齐,先派大夫范昭出使齐国以探虚实。齐景公摆下酒宴,饮到酣处,范昭对齐景公说:“请君之弃樽。”“弃樽”指齐景公用过的酒樽。宾客使用国君用过的酒樽是不合礼仪的,不过,齐景公还是满足了范昭的请求,对左右说:“酌寡人之樽,进之于客。”把我的酒樽斟满酒,进献给客人。

范昭饮尽之后,齐国国相晏子命“彻樽,更之”,撤掉这只酒樽,再换一只上来。侍者为范昭更换了新的大杯和小杯。范昭心里很不高兴,假装喝醉了,站起来起舞,要求乐官太师演奏西周的音乐伴舞。诸侯国不能演《古今小说》是冯梦龙《喻世明言》的初刻本,描摹市井生活与人情世态。这幅是卷二十五“晏平仲二桃杀三士”故事插图。这个典故源于《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二》。齐景公时,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勇士战功彪炳,恃功而骄,为除祸患,晏子设局,让齐景公赐三士二桃,令其“计功而食桃”,终致三士自杀而死。晏子兵不血刃,樽俎间杀死三个力可拔山的勇士,可谓智计无双,但手段未免太过阴险毒辣,反衬出三士的君子之风、轻生重义,令后人无限惋惜。

《古今小说》插图『二桃杀三士』,明代冯梦龙编,明代刊本。

奏周王室的音乐,因为这也是不合礼仪的,太师拒绝了。范昭非常生气,快步离席而去。

齐景公一看这种情况,对晏子说:“晋国是大国,派人来刺探我国的政事,如今您惹怒了大国的使者,该怎么办呢?”

晏子回答说:“以范昭的平素为人,并非粗鲁不懂礼节,他故意装醉用您的酒樽饮酒,不过是想试探一下我们君臣而已。”

果然,范昭回去后向晋平公汇报此行的收获,说:“现在征伐齐国还不是时机,齐国君臣和睦,又守礼节,还是等一等吧。”

孔子听说了这起外交风波,评论道:“夫不出于樽俎之间,而知千里之外,其晏子之谓也,可谓折冲矣!”孔子是在赞叹晏子,说他在樽俎之间、酒宴之上就能够判断千里之外敌人的预谋。

《战国策·齐策五》记苏秦说齐闵王,在一大段游说之辞的结尾,苏秦总结说:“此臣之所谓比之堂上,禽将户内,拔城于尊俎之间,折冲席上者也。”从此之后,“折冲樽俎”就演变成一个成语,晋代诗人张协的《杂诗》更加形象地描绘了这一充满智慧的外交手段:“何必操干戈,堂上有奇兵。折冲樽俎间,制胜在两楹。”

随便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0 18: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