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

 

汉字
字源

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礼记》)

汉字身世小档案

■ “禽”的甲骨文是一个象形字,像一个有柄的网子,本义是捕捉禽兽的工具。

■ 将两条腿上都长羽毛的动物称为“禽”,四条腿都长毛的动物称为“兽”,都是引申义。

■ “兽”是一个会意字,字形左边是捕猎的工具,右边是一条狗,会意为捕猎。

《礼记·曲礼上》:“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禽、兽并举。

先说禽,甲骨文字形❶,这是一个象形字,上面是网,下面是网的柄,因此“禽”的本义是捕捉禽兽的工具。金文字形❷,在网具上面添加了一个表声的符号“今”,变成了一个形声字。也有人说上面是一个盖子,表示将捕捉到的鸟儿放到封闭空间里。金文字形❸,网具的长柄左侧添加了一只手,表示以手持柄。小篆字形❹,从金文演变而来,变得异常复杂起来。段玉裁认为下面像禽兽的足迹,中间的“凶”字像禽兽的头。这种解释很牵强,跟原始字形差别过大。

《说文解字》:“禽,走兽总名。”这是“禽”的引申义,本义是捕捉,当动词用,后来用作名词后,添加了一个提手旁,变成了“擒”。《尔雅·释鸟》:“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两条腿都长羽毛的叫禽,四条腿都长毛的叫兽。古代有六种供膳食的禽类,称作六禽。六禽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雁、鹑、、雉、鸠、鸽。鹑(chún)是鹌鹑的简称;(yàn)通,也是鹌鹑的一种;雉(zhì)是野鸡;鸠(jiū)是鸠鸽科鸟类的泛称。另一种说法是:羔、豚、犊、麛、雉、雁。羔是小羊;豚(tún)是小猪;犊是小牛;麛(mí)是幼鹿。

三国名医华佗还创了一种武术,名为五禽之戏,这五禽是:“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早就不专指鸟类了。

再说兽,甲骨文字形❺,这是一个会意字,左边是捕猎的工具,像长柄上用绳索缚以石块,右边是一条狗,会意为带着猎犬和工具去捕猎。金文字形❻,狗和捕猎工具的样子更加形象。小篆字形❼,变得复杂了,但还是能看出来自金文字形。简化后的字体失去了“犬”,完全看不出造字的原意了。

《说文解字》:“兽,守备者也。”这其实也是“兽”的引申义,本义是捕猎。如同六禽一样,古代也有六种供膳食的兽类,称作六兽,分别是:麋、鹿、熊、麇、野豕、兔。麋鹿是今天的通称,但是古人分类很细,麋是冬至时脱角的鹿;麇(jūn)就是獐子;野豕(shǐ)就是野猪。

今天的日常用语“衣冠禽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贬义词,骂人是穿戴着衣帽的禽兽,指品德极坏,行为像禽兽一样卑劣的人。但在明代却是指官员的服饰制度,文官官服绣禽,武将官服绘兽。品级不同,所绣的禽和善也不同:文官一品绯袍,绣仙鹤;二品绯袍,绣锦鸡;三品绯袍,绣孔雀;四品绯袍,绣云雁;五品青袍,绣白鹇;六品青袍,绣鹭鸶;七品青袍,绣(xī chì,一种水鸟,体形大于鸳鸯);八品绿袍,绣黄鹂;九品绿袍,绣鹌鹑。武将一、二品绯袍,绘狮子;三品绯袍,绘老虎;四品绯袍,绘豹子;五品青袍,绘熊罴(pí);六、七品青袍,绘彪(虎纹);八品绿袍,绘犀牛,九品绿袍,绘海马。此之谓“衣冠禽兽”,本来没有贬义成分,后来因为官员们贪赃枉法,多行不义,老百姓切齿痛恨,“衣冠禽兽”才变成了贬义词,一直沿用至今。

随便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10: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