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

 

汉字
字源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

汉字身世小档案

■ “虞”的本义是披着虎皮歌舞娱乐。

■ 驺虞是种仁义之兽,因为它不吃活物,专吃死兽,不会伤害别的动物,有好生之德。

■ 祭祀神灵是怕神灵对人不利,由此引申出忧虑、忧患的意思,比如“四方无虞”。有忧患就要加强戒备,因此又引申出防范、事先料想的意思,比如“不虞”指意料不到。

“虞”字在今天使用最多的义项是当作姓,姓虞,还有一个使用较多的义项,料想,多用作书面语。但是在古代,这个字的本义和引申义却都非常有意思。

虞,金文字形❶,许慎根据小篆字形认为这是一个形声字,但是我们看金文字形,应该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虎头,左下是一个人侧着头翩翩起舞的样子,右边是“口”,表示歌唱。整个字形会意为:一个人戴着虎头面具,侧着头翩翩起舞,边舞边唱。金文字形❷,人和虎头面具的结合更紧密。金文字形❸,人和虎头面具结合为一体,“口”移到右边。小篆字形❹,变成了上中下结构,也变成了一个形声字。楷体字形的下面定型为“吴”,仅仅用来表声了。

《说文解字》:“虞,驺虞也。白虎黑文,尾长于身。仁兽,食自死之肉。”此说不确,本义应该是披着虎皮歌舞娱乐。白川静先生认为这个字形中的“口”是“置有向神祷告的祷词的祝咒之器”,那么“虞”字就会意为人身披虎皮手举祭器起舞,以此祭祀神灵。这个见解很有道理,因为古时有一种祭礼就称作“虞祭”,指人埋葬之后举行的祭礼,祈祷亡人的灵魂安息。

现在我们来看看许慎所说的“驺虞”这种动物。“驺虞”又叫“驺吾”“驺牙”。据《山海经》记载:“林氏国有珍兽,大若虎,五采毕具,尾长于身,名曰驺吾,乘之日行千里。”

传说驺虞是一种仁兽、义兽、瑞兽,长相如同《山海经》所言,但也有别的说法,有说就是白虎,身上有黑色的斑纹。为什么说驺虞是仁义之兽呢?因为驺虞不吃活物,专吃死兽,不会伤害别的动物,有好生之德。为什么又说驺虞是瑞兽呢?因为如果国君有诚信之德,驺虞就会应之而来,所谓“有至信之德则应之”。

《诗经》中有一首诗专咏这种动物,篇名就叫《驺虞》,只有短短六句:“彼茁者葭,一发五豝,于嗟乎驺虞!彼茁者蓬,一发五豵,于嗟乎驺虞!”射满十二支箭叫“一发”; “于嗟乎”是表示赞美的感叹词;“”(bā)是母猪;“”(zōng)是公猪。朱熹认为这首诗吟咏的是春日打猎,草木茂盛,野兽众多,人们猎取野兽,但又不赶尽杀绝,推仁政及于禽兽,“此其仁人自然,不由勉强,是即真所谓驺虞矣”。

但是大多数学者都不同意这种解说,而是将之视为赞美猎人的歌。“驺”是马厩,引申为天子的园囿;“虞”从驺虞这种野兽引申为掌管山泽之兽的官员,周代有“虞人”的官职。鲍昌先生则把“驺”训为饲养牲畜的人,把“虞”训为披着虎皮大声呼叫的人,把“驺虞”合训为猎人。

祭祀神灵是怕神灵对人不利,由此引申出忧虑、忧患的意思,比如“四方无虞”,四方都没有忧患;有忧患就要加强戒备,因此又引申出防范、事先料想的意思,比如“不虞”指意料不到;由防范、戒备又可以引申出欺诈的意思,比如“尔虞我诈”的成语,即《左传》中的盟誓之辞:“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随便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5 15:5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