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蜀 |
字源 | 蜀烈日已应惊蜀犬,炎云惟是喘吴牛(唐孙华) 汉字身世小档案 ■ “蜀”是一个象形字,字形像有只大眼睛的虫,也就是指蚕宝宝。 ■ 四川别称“蜀”,是因为古代蜀国早就开始种桑养蚕,因此盛产丝绸。 ■ “蜀犬吠日”一词是因为蜀地多雾,不常出太阳,因此每逢日出,群狗就狂吠不已,故引申为少见多怪的意思。 ![]() 天府之国四川别称“蜀”,人们大多不知道为何有这样的别称,让我们先来看看“蜀”这个字的演变过程。 蜀,甲骨文字形❶,这是一个象形字,《说文解字》:“蜀,葵中蚕也。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蜎蜎。”段玉裁称,应为“桑中蚕”,如此一来这个字的意义就很清楚了,“蜀”就是蚕,上部的“目”是蚕头部的形状,下部的卷曲状是模仿蚕身体屈曲的样子。蜎蜎(yuān),形容虫子爬行的曲躯蠕动的样子。甲骨文字形❷,蚕的身体蜷曲得更厉害了。金文字形❸,下面添加了一条虫来示意。小篆字形❹,直接从金文演变而来。楷体字形的下部直接变成了“虫”字。 《诗经·东山》有句:“蜎蜎者蜀,烝在桑野。”烝(zhēng)形容众多,这句诗的意思是:众多的蚕儿曲曲弯弯地爬行在遍布桑林的田野。古代的四川很早就开始种桑养蚕,因此以蚕为图腾。李白《蜀道难》一诗开篇就说:“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蚕丛和鱼凫是古蜀国两位国王的名字,蚕丛显然更是直接以蚕为名为图腾。据《华阳国志》记载:“蜀侯蚕丛,其目纵。”蚕丛的眼睛是“纵”起来的,想一想“蜀”字的金文字形吧,上面那只大眼睛多么像纵起来的形状啊!这就是四川别称“蜀”的来历。正因为古蜀国早就开始种桑养蚕,因此盛产丝绸,著名的蜀锦、蜀绣行销全国,成为著名的丝织品。 有个成语叫“蜀犬吠日”,是少见多怪的意思。蜀地多雾,不常出太阳,因此每逢日出,群狗就狂吠不已。“蜀犬吠日”这个成语出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柳宗元说:屈原说群犬狂吠,是在吠奇怪的东西。过去我听说庸(古国名,在今湖北省竹山县东南)和蜀以南的地方经常下雨,很少出太阳,一出太阳就会群犬乱吠,当时我还以为这是夸大其辞呢!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有一年冬天,岭南下了一场大雪,我亲眼看见数州的犬都慌慌张张地狂吠乱窜,直到雪化了才停止狂吠,这才相信“蜀犬吠日”是真的。从此人们就用“蜀犬吠日”比喻少见多怪。 清代诗人唐孙华有诗:“烈日已应惊蜀犬,炎云惟是喘吴牛。”如同“蜀犬吠日”一样,吴地的水牛畏热,见到月亮就以为是太阳,喘息不已,这叫“吴牛喘月”。此诗称吴牛见到炎云也喘息,想来它们是多么希望见到阴云啊! 有趣的是,“蜀”还是一种动物的名字,这种神奇的动物记载在《山海经》中:“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东晋学者郭璞用韵文进一步描述了“鹿蜀”这种神奇的动物:“鹿蜀之兽,马质虎文,骧首吟鸣,矫足腾群,佩其皮毛,子孙如云。”《山海经》中记载着很多神奇的动物,现代人却都视之为传说,大概是因为当时的很多动物后来都灭绝了,如今不是每天还都在灭绝许多物种吗?“鹿蜀”大约也经历了同样的命运。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