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省 |
字源 | 省![]() 昏定而晨省(《礼记》) 汉字身世小档案 ■“省”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一只大眼睛,横目,上面是初生的一株小草。本义为省视,指观察细微之物或细微之处。 ■甲骨卜辞中屡有省田的记录由向外的视察可以引申为向内的反省。“省”又引申为除去、减少、省略,由省视又可以引申为探望、问候长辈。 ■“省”当作省份讲,则来自“省中”的称谓。自宋代始,中央政府派省官出使地方称“行省”,“行省”(简称“省”)遂成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域的名称。 “省”这个字,今天最常用的义项为省份和省略。上“少”下“目”的这个“省”字,为什么能够表示这样的意思呢?其实“省”字属于字形讹变非常显著的汉字之一,原来的“省”字并非从“少”。 省,甲骨文字形A,这是一个会意字,下面是一只大眼睛,横目,上面是初生的一株小草。张舜徽先生认为:“此字盖取象于种植之事,草木初生,必数数视之,以察其土壤之温湿,根叶之荣枯,此省字得义之本也。”这个字的造字思路和“相”如出一辙:“相”是一只大眼睛在观察树木,而“省”是一只大眼睛在观察初生之草。因此“相”的本义即“省视”。树木当然比小草庞大,因此“省”更偏重于观察细微之物或细微之处。 省,甲骨文字形B,大同小异。金文字形C,眼睛的样子栩栩如生。金文字形D,小草中部填实的圆点表示土壤,草木初生,当然要从土壤里拱出来。金文字形E,小草中部的圆点变成一横,更像地面的形状,这个字其实就是“生”,仍然表示眼睛在观察从地面上拱出的小草。小篆字形F,上面初生的小草开始变形,似“眉”非“眉”,隶书则干脆讹变为“少”。今天使用的“省”字即是讹变后的字形。 《说文解字》:“省,视也。从眉省,从屮。”“省”的本义即为省视,但许慎“从眉省”的析形是错误的,从上述字形演变即可看出。白川静先生则认为甲骨文和金文字形上面并非草木初生之形,而“可能属于贴于眼眉处的饰物之形。为了增强眼的祝咒之力,常贴上眉饰。用持有祝咒之力的目来张望、巡察、巡视,谓‘省’”。甲骨文和金文中屮、生等字符都是草木初生之形,因此白川静先生释为眉饰虽然新颖,但却与此类字形不符。 甲骨卜辞中屡有省田的记录,即占卜商王前去视察、巡视田猎的情形。由向外的视察可以引申为向内的反省,比如曾子的名言“吾日三省吾身”,这种用法的“省”读作x@ng。“三省吾身”是反省、检查自己的内心,以便减少错误,因此“省”又引申为除去、减少、省略。“省”由省视又可引申为探望、问候长辈。《礼记·曲礼上》中有“昏定而晨省”的规定,这是儿子对父母之礼。郑玄解释说:“安定其床衽也,省问其安否何如。”孔颖达则进一步解释说:“定,安也。晨,旦也。应卧,当齐整床衽,使亲体安定之后,退。至明旦,既隔夜,早来视亲之安否何如。”此之谓“昏定晨省”。 至于“省”当作省份讲,则来自“省中”的称谓。蔡邕在《独断》一书中说:“禁中者,门户有禁,非侍御者不得入,故曰禁中。孝元皇后父大司马阳平侯名禁,当时避之,故曰省中。”不过,在为《汉书·昭帝纪》所作的注中,颜师古则如此解释“省中”的称谓:“省,察也,言入此中皆当察视,不可妄也。”这种解释最符合“省”的本义:进入皇家宫禁,小心翼翼地到处察视细微之处,生怕一不小心失礼或者闯进不该进入的地方。 由“省中”而将政府的主管部门也引申称作“省”,比如唐代的尚书、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内侍六省。自宋代始,中央政府派省官出使地方称“行省”,元代沿用,“行省”(简称“省”)遂成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域的名称。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