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逆 |
字源 | 逆nì甲骨文 ![]() ![]() ![]() ![]() “逆”的甲骨文是由上下两个部件构成的,上面像一个倒立的人,即“大”的甲骨文的倒写形,下面表示一只脚,即甲骨文的“止”,整个字表示人倒着行走;后来又加了表示道路的“彳”,明确了这个字是与行走有关。金文的形体结构沿袭了甲骨文的构造,左边是“彳”,右边上方像一个倒立的人,下方是一个表示脚的“止”。小篆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整合,左边写作“辵”,右边演变为“屰”。隶书和小篆保持了一致,后期“辵”写作“辶”。 “逆”的本义是倒行。人通常都会顺着方向行走,在迎接宾客的时候会倒着走,方向正好同宾客来的方向相对,因此引申表示迎接。《说文解字》就是这样解说的:“逆,迎也。从辵,屰声。关东曰逆,关西曰迎。”“逆”即迎接的意思,在方言中关东的称“逆”,关西的称“迎”,可见在古汉语中“逆”和“迎”表示的含义相同。例如《国语·齐语》中所记载的:“桓公亲逆之于郊。”是说齐桓公亲自迎接他。由“迎接”这个意义可以引申表示接受,例如《仪礼·聘礼》中所说的:“众介皆逆命不辞。”这里的“逆”即接受的意思。而《管子·大匡》中记载的:“兴师伐鲁,造于长勺,鲁庄公兴师逆之,大败之。”这里的“逆”是指的接受挑战,即迎战的意思。因为“逆”是倒行的意思,引申就有了颠倒、相反的意思,例如龚自珍《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中说:“逆昼夜。”就是昼夜颠倒的意思。而我们常说的“逆行”即向相反的方向行走,此外还有“逆流”“逆水”“逆风”等。“颠倒、相反”引申就有了“抵抗、违背、不顺从”等意思,因此就有了我们熟悉的“顺者昌,逆者亡”、“忠言逆耳利于行”这样的说法,还有“叛逆”“逆子”“逆臣”等说法。 成 语 大逆不道 忠言逆耳 逆臣贼子 逆来顺受 逆水行舟 莫逆之交 歇后语 逆风放火——引火烧身 忤逆子戴孝——装模作样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谚 语 忠言逆耳利于行。 顺水行舟一人易, 逆水划船十人难。 逆境出人才。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350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