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栗 |
字源 | 栗lì甲骨文 ![]() ![]() ![]() 栗的甲骨文是栗树的象形,有根、茎和圆形带刺的子实。金文字形缺失。小篆将栗的结构分解为上下两个部件,上面是“𠧪”,是对甲骨文的讹变,下面是“木”。隶书又进一步将上面的部件变成“西”,整个字形结构已经看不出甲骨文的原初象形了。 栗不是“粟”,粟是一种谷子,因此下面是“米”,而“栗”是一种落叶乔木,因此下面是“木”。这种植株称为“栗树”,它的果实是一种坚果,壳的外面有刺包裹,果实成圆形,即我们俗称的“板栗”。《说文解字》解释说:“栗,木也。从木,其实下垂。故从𠧪。”文献记载如《诗·鄘风·定之方中》:“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栗即栗树,榛树的果实小,而栗的果实大。诗句说栽下榛、栗、椅、桐、梓、漆等树,将来好伐做琴瑟。由于栗的果壳坚硬,因此,栗又用来表示坚实的意思,例如《荀子·法行》中说道:“栗而理。”即说坚实而有纹理。由坚实而产生谨慎、小心、威严的含义,于是又进一步引申出战栗的意思,例如《尚书·舜典》中记载道:“宽而栗。”孔颖达疏证为:“栗者,谨敬也。”又陆德明《经典释文》解释为:“战栗也。 ”后来战栗的“栗”加上了“忄”旁作“慄”,表示内心在外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因为害怕或寒冷而发抖。例如我们今天所熟悉的“不寒而栗”,这里的“栗”实际上就通“慄”,害怕、惧怕的意思。 栗的本义一直没有改变,从汉字的发展来看,凡是属于基本生活生产的事物,它们的本义一般一直被保留着,这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在认知上的相对不变特征。 成 语 栗栗危惧 火中取栗 不寒而栗 歇后语 六月天身发抖——不寒而栗 花棵上结板栗——就数它硬 栗子树下打死人——厉 (栗) 害 霉烂的栗子——黑心 谚 语 涝栗旱枣, 吃了叫好。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350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