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尸 |
字源 | 尸shī甲骨文 ![]() ![]() ![]() ![]() “尸” 字是象形字,这个字是人侧面的样子,但是身体有所弯曲,如人侧卧之形。金文的形体也同甲骨文,人形躯体弯曲。小篆基于甲骨文、金文,笔画更加弯曲。隶书的“尸”字将小篆的某些笔画连接合并,失去了象形意味。 甲骨刻辞中 “人”和“尸”因形体相近,常常通用。“尸”的本义是侧卧之人,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来看:“尸,陈也。象卧之形。”“尸”是人体侧卧陈放的意思。《说文解字》中另外还收录了一个字“屍”,解释为:“终主。从尸,从死。”“终主”即以尸体为神主牌位进行祭祀。“屍”即死人、尸体,是“尸”的后起分化字。上古社会有一种尸祭的习俗,人死之后,活人对死人进行祭祀的时候会以死者的晚辈,一般是小孩作为死者的替身安坐在被祭祀的神位上,供祭祀者拜祭。这个替身,也叫做尸。例如《诗·小雅·楚茨》中记载:“神具醉止,皇尸载起。鼓钟送尸,神保聿归。”是说祭祀礼仪已经完备后,神都有些醉意了,受祭的替身也起身了。敲钟送走他,神也都回去了。这个“尸”就是死者的活人替身。尸祭在上古是很受重视的,古人认为:“祭必有尸者,节神也。礼,天子以卿为尸,诸侯以大夫为尸,卿大夫以下以孙为尸。夏立尸,殷坐尸,周旅酬六尸。”(《公羊传·宣公六年》何休注)由于尸祭中的虚位主体性质,引申出主持、掌握的意思,例如《诗·召南·采》:“谁其尸之?有齐季女。”于是“尸”就含有虚位、在其位不谋其职、白拿利益的含义,例如“尸位”“尸禄”“尸官”等。 在我们今天的语言中,由于少了古人的尸祭礼仪,而使得“尸”的含义和用法相对单一而稳定,指的就仅仅是人死之后的躯体,因此有“尸骨”“僵尸”“尸体”“尸首”“死尸”等说法。 成 语 借尸还魂 五马分尸 行尸走肉 尸位素餐 马革裹尸 尸横遍野 歇后语 开棺验尸——追查到底 老坟头里的尸骨——空架子 谚 语 静如尸而动如龙。 活要见人, 死要见尸。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350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