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获 |
字源 | 获 伸手去捕鸟彼有不获稚,此有不敛穧 ——《诗经》 获,甲骨文字形A,这是一个会意字,最早的古字其实就是“隻”,上面是“隹”,下面是一只手,会意为用手捕鸟。金文字形B,同样是用手捕鸟的样子。金文字形C,有所变化,上面是一只类似于猫头鹰的猎鹰,双耳高高竖起,下面仍然是一只手,会意为手持猎鹰去捕猎。小篆字形D,左边又添加了一只犬,如此一来,从使用猎鹰捕猎发展到同时也使用猎犬捕猎。楷书繁体字形F,没有任何变化。简体字把鸟儿或者猎鹰的形象简化掉了。 ![]() 《说文解字》:“获,猎所获也。”这是解释“获”字为什么从犬。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古人也用“获”来表示庄稼的收割,但是收割庄稼却不能再使用“犬”字旁了,于是古人后来又另造了一个字,把“犬”字旁换成了“禾”字旁,来表示收割庄稼,这就是小篆字形E。 ![]() 有趣的是,《尔雅·释诂》中还有这样的区分:“馘、穧,获也。”“馘(gu5)”是“军战断耳也”,在战争中,割取敌人的左耳,用以计数报功。《周礼》中规定:“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馘”即是由此引申而来。“馘”和“穧”都是“获”,但“穧”则专指收割庄稼,可见古人对事物的分类是多么细致! 汉字简化的时候,把捕猎禽兽的“獲”和收割庄稼的“穫”合而为一,都用“获”来表示了。 “获者”指猎得禽兽者,郑玄解释道:“获,得也,得禽兽者取左耳当以计功。”同时又引申而指举行射礼时手持旌旗的唱获者。所谓“唱获”,就像今天打靶时的报靶员一样,谁射中了箭靶,就挥动旌旗唱名。射中靶心者也称为“获者”。相应地,那面唱获者手持并挥动的旌旗就称作“获旌”。古籍中常常可以见到此类称谓,如果不懂得其中的含义,就无法确切地理解文意或诗意,因此约略言之。 据扬雄《方言》记载:“荆淮海岱杂齐之间,骂奴曰臧,骂婢曰获。齐之北鄙,燕之北郊,凡民男而婿婢谓之臧,女而妇奴谓之获。亡奴谓之臧,亡婢谓之获。皆异方骂奴婢之丑称也。”“臧”的造字本义就是男奴,“获”则由猎得的禽兽引申而为女奴。“古者奴婢皆有罪者为之,谓之臧获。”这都是等级制社会对奴隶的贱称,应该持批判态度,但也应该明白这些称谓的由来,否则看古籍时往往会不知所云。 ![]() (传)李公麟《豳风七月图》(局部)南宋佚名绘,纸本墨笔长卷,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豳风·七月》是《诗经·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这段画面描绘的是诗中第四章所写的狩猎场景:“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一之日”“二之日”指夏历的十一月、十二月。秋收之后,农民们去野外打猎,打到的狐狸要献给“公子”做裘衣,打到的野猪,大的献给豳公,自己只能留下小的。“豵(zōng)”是一岁的小猪,“豜(jiān)”是三岁的大猪。看起来猎“获”丰盛,而农人依然要发出“何以卒岁”的哀叹。 这卷《豳风七月图》托名李公麟,纯用白描,以连环画的形式细致描绘了《七月》每一章的诗意。捕猎场面以高空俯视的视角画出,鹰飞犬逐,野猪奔逃,显得非常开阔。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