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

 

汉字 锱铢必较
字源

锱铢必较

“锱”和“铢”到底有多重?

“锱铢必较”和“睚眦必报”是同义词。“睚眦(yá zì)”指瞋目怒视,瞪眼看人,借指极小的怨恨,“睚眦必报”就是指连极小的怨恨都要报复。而“锱铢必较”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对极少的钱都要计较,引申指对极小的事都要计较。那么,“锱铢”到底有多重呢?

《说文解字》:“锱,六铢也。”又解释“两”:“两,二十四铢为一两。”因此,“锱(zī)”和“铢”都是重量单位,“锱”是一两的四分之一,“铢”是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可见其重量或数量之微,古人因此就用“锱铢”来比喻极其微小的重量或数量。

《礼记·儒行》借孔子和鲁哀公的对话,描述了孔子心目中真正的儒者到底是什么样子,其中孔子说:“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慎静而尚宽,强毅以与人,博学以知服;近文章,砥厉廉隅;虽分国如锱铢,不臣不仕。其规为有如此者。”

“上不臣天子”,孔颖达说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就是这种人。“下不事诸侯”,孔颖达说春秋时期楚国的隐士长沮、桀溺就是这种人。“虽分国如锱铢”,孔颖达注解说:“言君虽分国以禄之,视之轻如锱铢,不贵重也。”即使把一个国家分给你作为俸禄,也视之轻如锱铢。这才是真正的儒者的“规为”。所谓“规为”,孔颖达注解说:“谓不与人为臣,不求仕官,但自规度所为之事而行。”不做臣子,不当官,凡事都只凭我自己的规则、谋度而行事。

做《醒世恒言》卷三十四『一文钱小隙造奇冤』插图,明代冯梦龙编撰,可一居士评,明末金阊叶敬池刊本。

《醒世恒言》为“三言二拍”之一,是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作品多取材于社会现实生活以及民间故事传说,除少数宋元旧作外,大多是明人拟作。它在“三言”中是艺术上最成熟、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生动丰满的人物。

《一文钱小隙造奇冤》讲述了一桩奇案。起因只是邱长儿和刘再旺为一文钱发生口角,引得双方母亲谩骂争吵。之后波澜迭起,节外生枝,牵连不断,最终为一文钱竟断送了十三条性命。画面上故事刚刚开始,邱长儿与刘再旺于楼下耍钱,楼上邱长儿的母亲因肚子疼正卧床休息。似是一个极寻常的午后,谁能料到一场波诡云谲的奇祸就要来临呢。

“轻如锱铢”,当然是表示重量;“锱铢”还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庄子·达生》篇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孔子去楚国,从林中出来,看到一个驼背在捕蝉,像在地上捡拾一样容易。孔子问道:“您的手太巧了!有什么诀窍吗?”驼背回答说:“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意思是说:练习五六个月,在竿头堆叠起两颗弹丸而不坠落,那么失手的时候就很少;堆叠三颗而不坠落,那么失手的时候十之有一;堆叠五颗而不坠落,就像在地上捡拾一样容易了。

驼背接着描述自己的状态:“吾处身也,若厥株拘。”我站定身子,像折断下坠的枯树根。“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我举竿的手臂,像枯木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虽然天地很大,万物众多,而我的注意力只在蝉翼上。

孔子听完这番话,赞叹道:“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运用心志而不分散,精神就会高度凝聚,说的不就是这位驼背老丈吗!上文的“锱铢”一词表示极少的数量、次数。

《荀子·富国》篇中写道:“割国之锱铢以赂之,则割定而欲无厌。”割让国家的锱铢之地去贿赂,那么割让完毕后对方的欲望也不会满足。后人于是用“锱铢必较”来比喻小气或气量狭小。

随便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5 17: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