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齿 |
字源 | 齿江南不有名儒相,齿冷中原笑未休(司空图) 汉字身世小档案 ■ 古代时,挨着嘴唇的叫“齿”,两颊后面的叫“牙”,绝对不能混淆。 ■ 因为人的牙齿的多少跟年龄有关,所以“齿”字还有年龄的意思;也可以引申为排列如齿状的物品,并进而引申为动词。 ■ 殷代就有了关于“齿疾”的记载。 ■ “齿冷”一词,指露出牙齿嘲笑别人,久而久之,牙齿会感到寒冷,故称“齿冷”。 ![]() 齿,甲骨文字形❶,这是一个象形字,像张大的嘴里有几颗牙齿。甲骨文字形❷,白森森的牙齿虽然不如前一个字形中尖利,但是更像牙齿的形状。甲骨文字形❸,上面尖利,下面白森森。金文字形❹,这是战国时期的文字,在甲骨文字形的上面添加了一个“止”表声,如此一来,“齿”就变成了一个形声字。小篆字形❺,直接由金文字形变化而来。楷书繁体字形❻,同于小篆。 《说文解字》:“齿,口龈骨也,象口齿之形。”口中牙龈上面长出来的骨头叫“齿”。但许慎这个解释并没有说明白“齿”和“牙”的区别。今天把所有的牙都叫作“牙齿”,古代可不一样,古人在造这两个字时赋予了它们不同的分工:挨着嘴唇的叫“齿”,两颊后面的叫“牙”,绝对不能混淆。因此,“唇亡齿寒”绝不能写成“唇亡牙寒”,“唇齿相依”则更形象地描述出了唇和齿的关系。 由“齿”的本义引申为年龄,因为人的牙齿的多少跟年龄有关;也可以引申为排列如齿状的物品,并进而引申为动词——并列,比如“百官以此相齿”,指百官按照这样的次序排列。人生七十古来稀,周代时,老人的年龄到了七十岁,国君就要赐给老人拐杖,凭借这根拐杖,老人可以享有各种各样的特权,以示尊老之意。这根拐杖称作“齿杖”,“齿”即指高龄。 殷代卜辞中就有了关于齿疾的记载,武丁时代一位叫“子”的贵族身患多种疾病,其中就包括齿疾。齿疾最多的当然就是龋齿,俗称虫牙、蛀牙。有趣的是早在甲骨文里就已经有了“龋”字❼,一条虫使劲儿往牙缝里钻,我们甚至都能听到牙齿们呼痛的声音!甚至能看到使出吃奶劲儿的蛀虫的汗水!——当然那不是汗水,那是牙痛发作时的口沫。 “齿”不光会痛,还会冷,故有“齿冷”一词,指露出牙齿嘲笑别人,久而久之,牙齿会感到寒冷,故称“齿冷”。“齿冷”的语感比起嘲笑、讥笑、耻笑来要重得多,只有那些极端可耻之事才能用“齿冷”来形容。“齿冷”出自对褚渊的讥讽之辞。 褚渊本是南朝宋国的大臣,还是宋文帝的女婿,宋明帝即位后,同样非常信任他,临终前把儿子刘昱托付给他。几年后,雍州刺史萧道成杀了刘昱,另立顺帝,褚渊居然还推荐萧道成这位弑君之臣担任尚书!后来又积极帮助萧道成代宋建立了齐国。褚渊的行为当时就被人看不起。南齐末年,徐孝嗣是齐武帝的女婿,齐武帝死后,他的皇孙萧昭业继位,萧昭业是个残暴的皇帝,辅政大臣萧鸾于是联手徐孝嗣,准备废掉萧昭业。此时,有位叫乐预的大臣对徐孝嗣说:“外面都在传说废立之事,武帝对您可有大恩,况且您又是武帝的女婿,您可千万别参加进去。人笑褚公,至今齿冷。”几十年的时间流逝了,褚渊的行为还在被人“齿冷”,乐预因此警告徐孝嗣不要重蹈覆辙。从此之后,“齿冷”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俗语。唐代诗人司空图有诗《南北史感遇》:“江南不有名儒相,齿冷中原笑未休。”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