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弓 一张反曲的松弛的弓 |
字源 | 弓 一张反曲的松弛的弓弓人为弓,取六材必以其时 ——《周礼》 ![]() ❶ ![]() ❷ ![]() ❸ ![]() ❹ ![]() ❺ “弓”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弓的汉字都与弓箭有关。我们来看看“弓”是怎么造出来的,冷兵器时代,在古代中国地位极其重要的“弓”都有哪些有趣的讲究。 弓,甲骨文字形❶,很明显是一张弓的象形,弯曲的部分为弓体,上面的一撇是松弛的弓弦。因此,这是一张弛弓,没有拉开的松弛之弓。而且这还是一张反曲弓,即弓体中央的弧形部分向里凹进,发射威力更大。清代学者孔广居说:“弓藏则弛。兵为凶器,藏之时多,故取其象也。”甲骨文字形❷,这是一把张开的弓,而且还是一把复合弓,即用多层竹木制成弓身,上下用兽筋缚紧,区别于用单层竹木制成的单体弓。金文字形❸,张弓。金文字形❹,弛弓。小篆字形❺,紧承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而来。 《说文解字》:“弓,以近穷远。”弓箭的发明者其说不一,《山海经》云“少皞生般,般是始为弓矢”,还有的古籍称是黄帝的大臣发明的,或者是射日的羿发明的。不过考古发掘显示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就已经有了弓箭,当然是最简陋的单体弓。 周代时,弓箭之制早已大备。据《周礼》载,周代有“司弓矢”一职,“掌六弓、四弩、八矢之法”。 “甲革”指皮革所制的兵甲;“椹(zhēn)”是斫木制成的垫板,“质”是箭靶,“椹质”即厚木板的箭靶。甲革和椹质厚而坚硬,因此要用王弓和弧弓这两种强弓来射。“犴”是一种野狗,“侯”是箭靶,“犴侯”即用野狗皮所制或装饰的箭靶。射犴侯和鸟兽不需要用最强的弓,夹弓和庾弓射力较弱,用之即可。唐弓和大弓则是强弱程度中等的弓,适合学习射术者、使者和勤劳王事者所用。 制弓还有更严格的要求。《周礼·考工记》载:“弓人为弓,取六材必以其时,六材既聚,巧者和之。”六材的取用要合乎时令。何谓“六材”?“干也者,以为远也;角也者,以为疾也;筋也者,以为深也;胶也者,以为和也;丝也者,以为固也;漆也者,以为受霜露也。” “干”即弓干、弓身,讲究的是射得远,因此要在冬天斫木制成,取其坚硬;“角”即弓角,指缚在弓干中部、增加强度的兽筋片,讲究的是射得快,因此要在春天用水煮角,使其柔韧;“筋”即弓弦,讲究的是射得深,因此要在夏天制筋,取其弹性大,又不会紊乱;“胶”即黏合的弓胶,“丝”即缠绕使之坚固的弓丝,“漆”即外涂防寒的弓漆,秋天的时候用这三种材料将弓干、弓角和弓筋组合在一起,经过一个冬天,整张弓就不会变形。 此外还有用弓的种种礼仪,极为烦琐,不再赘述。 ![]() 《诗经·小雅·南有嘉鱼篇书画卷·彤弓》(传)南宋马和之绘,赵构书,绢本设色,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此卷为马和之绘《诗经》系列图之一。 《彤弓》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周代燕乐的雅歌,描述周天子赏赐诸侯彤弓,并设宴招待他们的情景。彤弓指漆成红色的弓。周天子用弓矢等物赏赐有功的诸侯,是西周到春秋时代的一种礼乐制度。 “彤弓弨兮,受言藏之。”赐弓的仪式慎重又隆重。画面上,彤弓陈列在庭中锦茵之上,受赐诸侯正在行礼拜谢。两旁是钟鼓仪仗之属,有一位大臣展开竹简宣读赏赐的诏书。画面既肃穆又不乏宴飨的欢乐气氛。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