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

 

汉字
字源

彘 用箭射中野猪后捉回来驯养

命曰人彘 ——《史记》

A

B

C

D

E

马、牛、羊、鸡、犬、豕,这是古代中国的先民们最早驯化的六种家畜,合称“六畜”。其中猪的称谓最为丰富:豕(shǐ),豬(猪),豚,豖(chù),彘(zhì)。本文解说的是“彘”。

何谓“彘”?《说文解字》:“彘,豕也。后蹄废谓之彘。”段玉裁注解说:“废,钝置也。彘之言滞也,豕前足仅屈伸,后足行步蹇劣,故谓之废。”张舜徽先生在《说文解字约注》一书中进一步解释说:“家畜之豕,以圈养之,食已则睡,睡起复食,不常出外行动,易致肥腯,而后蹄多废,大者尤然,故其行走迟难也。”

“腯()”是形容猪肥的专用字。按照上述说法,家猪因为贪吃贪睡,运动极少而导致后蹄退化,因此以与“滞”同音的“彘”命名。事实果真如此吗?

彘,甲骨文字形A,右边是一头猪,左边是一支箭(矢),显然是指用箭射猪。甲骨文字形B,这支箭射穿了猪的腹部。甲骨文字形C,射穿猪腹的是箭的省形。罗振玉先生解释说:“从豕身着矢,乃彘字也。彘殆野豕,非射不可得,亦犹雉之不可生得。”裘锡圭先生也在《文字学概要》中写道:“古代称野猪为彘。野猪是射猎的对象,所以字形在‘豕’上加‘矢’以示意。”

臧克和先生则在《汉字取象论》一书中认为“取‘矢’的竖直耸立的特点,来涵盖一类具有竖直耸立特征的事物”,并举文献记载:“《〈山海经〉图赞》:‘豪彘:则彘之族,号曰豪彘。毛如攒锥,中有激矢。’又《北山经》‘长彘’条:‘长彘百寻,厥髯如矢。’”因此得出结论:“皆可征‘彘’字从矢之义,殆取象象征其髯之刚,其毛如锥也。”

不过从字形来看,箭射野猪的形象非常鲜明,却并没有猪鬃刚如箭矢的样子。

金文字形D,开始变得复杂起来。中间还是一支箭,左边仍然是猪的象形,右边的字符是什么呢?陈明远、金岷彬两位学者在《从甲骨文看史前狩猎与动物驯养》一文中认为这是一条猎犬,“强调用矢和猎犬捕猎”。小篆字形E,跟今天使用的“彘”字一模一样,除了“矢”之外,其余部分都看不出野猪的样子了,下部的两个“匕”显然是从金文字形讹变而来,但完全不知所云。

综上所述,“彘”的本义应为用箭射中野猪,捕获回来驯养成家猪,或用作祭祀。

《史记·吕太后本纪》记吕后最恨刘邦的宠妃戚夫人,刘邦死后,“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去眼”,挖掉双眼;“煇”通“熏”,“煇耳”即熏聋耳朵;“瘖(yīn)”指失语病,变成哑巴。

不仅如此,心肠歹毒的吕后还“召孝惠帝观人彘”。汉惠帝看到戚夫人的惨状,痛不欲生地说:“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从此不理朝政,没几年就病死了。

随便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14:5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