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

 

汉字
字源

吊

吊生曰唁,吊死曰吊(《玉篇》)

汉字身世小档案

“吊”(“吊”是“弔”的俗字)是一个会意字,表示孝子手持“矰缴”守护父母遗体。

上古时期,死者的儿子手持矰缴守候在遗体旁边,驱赶禽兽。于是“弔”就引申为“问终”,吊问死者。“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描述的也是这样的场景。

对死者家属慰问叫“唁”,哀悼死者叫“吊”。

“吊”是“弔”的俗字,上面是“口”,代表头部,下面是“巾”,用“巾”将头部悬挂起来,可不就是上吊的意思嘛!不过本字“弔”却并非此义,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汉字,从它的字形中,透露出了上古时期先民的丧葬习俗。

弔,甲骨文字形A,这是一个会意字,中间是人形,带箭头的绳子叫“矰(z8ng)”或“矰缴”,是拴着丝绳、用来射鸟的短箭。甲骨文字形B,把短箭射出去的时候,人要扯着丝绳,以便射中鸟后往回拉,所以丝绳在人的头顶,表示人甩出短箭的同时高高地扯着丝绳。金文字形C,大同小异。金文字形D,系着箭头的丝绳栩栩如生。小篆字形E,将人移到矰的上面,字形稍有变化。

《说文解字》:“弔,问终也。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从人持弓,会驱禽。”许慎是根据小篆字形作出的释义,但是从甲骨文和金文字形来看,人所持的并不是弓,而是矰缴。陈独秀在《小学识字教本》中则如此解释:“弔乃像人悬弔于绳索,本义为人之自经,引申之悬物皆曰吊……自经乃不幸之事,戚族谊应慰,故弔用为弔问字,并不限于问丧。”陈独秀将“弔”释为上吊,那么用于上吊的绳索有何必要非得带有箭头?因此这是错误的释义。

上古时期,先民实行薄葬,人死了,用柴草简简单单地包起来,往野外一埋就算了事,连棺材都没有。在埋下去之前,死者就这样无遮无挡地躺在旷野,禽兽发现了死者的尸体,循迹而来,对死者的完尸造成了很大的损害,死者的儿子就手持矰缴守候在遗体旁边,驱赶禽兽。前来吊丧的人身处于这样的场景之中,于是“弔”就引申为“问终”,吊问死者。

《吴越春秋》中记载了善射者陈音和越王勾践的一段对话。陈音说“弩生于弓,弓生于弹,弹起古之孝子”,接着解释说:“古者人民朴质,饥食鸟兽,渴饮雾露,死则裹以白茅,投于中野。孝子不忍见父母为禽兽所食,故作弹以守之,绝鸟兽之害。故歌曰‘断竹续竹,飞土逐害’之谓也。”陈音引用的古歌出自先秦无名氏的《弹歌》,原文是:“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弹弓乃竹制,“断竹续竹”是制作弹弓的动作;弹丸乃团土而成,故曰“飞土”,射出弹丸以驱逐禽兽。将陈音所说的弓和弹替换成矰缴,即是孝子守护父母遗体的生动写照。

顾野王所著《玉篇》中说:“吊生曰唁,吊死曰吊。”对死者家属慰问叫“唁”,哀悼死者叫“吊”。很多人不理解中国农村那种大张旗鼓、非常夸张的葬礼,觉得都是演给活人看的,很虚伪。这就是不了解中国式的“吊唁”所致。“吊唁”的重点不在“吊”,而在“唁”,即对生者的慰问,看起来虚伪的葬礼其实正是对死者家属内心的一种抚慰。死者已矣,重要的是活着的人,这才是吊唁的核心所在。

随便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5/20 11:4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