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耳 |
字源 | 耳ěr甲骨文 ![]() ![]() ![]() ![]() “耳” 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的这个字就是展示的人耳的形状,还有清晰的“耳郭”。金文的“耳”字对甲骨文形体进行了繁化,“耳郭” 内部的情况比较清晰地展示出来了,更加形象化。而小篆形体的笔画变得简练以便于书写,但还是能看出耳朵的样子。到隶书之后这样的形象性就完全丧失了。如果要通过现在的楷体字来推断这个字的最初的含义,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耳,顾名思义,就是指人的耳朵。人体部位是人类最为熟悉的,也是人类对自身的最早的认识,表现在字词上面就是这些字词在意义和读音上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耳”在许慎《说文解字》中被说解为:“主听也。象形。”许慎在对人体器官意义的说解上,有部分是通过说明器官的功能进行的,这里也同样如此。耳朵的功能就是听觉,从古到今“耳”的意义基本没有改变过,用作本义讲的“耳朵”在古代文献中最为常见,例如《诗·大雅·抑》中所记载的:“匪面命之,言提其耳。”这里的“耳”即“耳朵”,是本义的用法。古汉语中有名词用作动词的情况,因此我们能看到诸如这样的用法——“君其耳而未之目耶?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这里的“耳”作“听见、听说”讲。生活中有和“耳”相似的物件,也被命名作耳,例如我们常常在餐桌上吃到的“木耳”“黑木耳”,四川话中俗称“耳子”,再比如中药材“银耳”,又是保健品。甚至包括器具两旁用于提取的部件,如古代的鼎器旁的环状物也可称之为耳。进一步引申还有“耳门”这样的说法,是位置在两旁的门。在古文中,我们还常常见到“耳”用作虚词,例如表示语气的词,用在句尾表示而已、罢了等。 成 语 掩耳盗铃 抓耳挠腮 充耳不闻 歇后语 鞭子抽耳朵——打听打听 耳朵长在膝盖上——难得听 揪着耳朵过江——操心过度 (渡) 谚 语 是非吹入凡人耳, 万丈黄河洗不清。 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 耳听是虚, 眼见是实。 耳不听, 心不烦。 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350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