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取 |
字源 | 取qǔ甲骨文 ![]() ![]() ![]() ![]() 这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左边从耳,右边从又,即手,组合成“取”字,表示用手取耳。金文对甲骨文的耳部件有所改变,更加凸显耳朵的外形轮廓。小篆在金文的“耳”部件的基础上,将一些笔画加长并且连贯起来了,较难看出这是一只耳朵的形状,只是“又”这个部件仍然保持着手的形状。到了隶书和楷书,“耳”已经完全不像耳朵了,而右边的“手”则写成了“又”。 古时作战或狩猎有割取左耳记功的习俗,因此在文献中我们能看到这样的记载,《周礼·夏官·大司马》说:“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郑玄注:“得禽兽者取左耳,当以计功。”许慎《说文解字》解释道:“取,捕取也。从又从耳。《周礼》:‘获者取左耳。’《司马法》曰:‘载献聝。’聝者,耳也。”取的本义是割取,后来引申为拿、取得、获得、捉拿之义,例如《尚书·召诰》上说:“太保乃以庶邦冢君,出取币,乃复入,锡周公。”太保是官名,是说太保和各国君主,出去拿了玉器绸子等,回来赐给周公。这里的“取”就是拿的意思。我们今天到银行取钱的“取”,也是拿的意思。“取暖”“吸取”的“取”则是获得、取得的意思。而高考录取中的“取”,是在获得的基础上进一步引申,有挑选的含义在里面,在获得的人中择优挑选。当然我们还有“取命”的说法,实际是做本义讲,即割取、割杀,也可理解为引申义拿、拿下。 在古汉语中,“取”往往又借作“娶”字。通观汉字,“趣”也是一个从“取”的字,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为:“趣,疾也。从走,取声。”这个字的取意大概也是和取有关,为了迅速得到某个东西而疾跑,因此许慎解释作疾,疾跑之义。 成 语 无理取闹 探囊取物 杀鸡取卵 取而代之 断章取义 自取灭亡 歇后语 长衫改夹袄——取长补短 沙漠里烤火——就地取材 (柴) 唐僧上西天——一心取经 瞎子背瘸子——各取所长 谚 语 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软处好取土, 硬处好打墙。 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 宁向直中取, 不可曲中求。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350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