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葬 |
字源 | 葬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周易》) 汉字身世小档案 ■ “葬”字是一个会意字,字形像一个人躺在棺材里,会意为埋葬的意思。 ■ 上古的葬仪非常简单,只用柴草包裹尸体,葬在原野中即可。 ■ 在春秋之前的简葬制度,只挖墓穴而不立坟头,墓坏了也不会再修复。 ![]() “葬”字的字形演变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葬仪的变迁。 葬,甲骨文字形❶,这是一个会意字,一个人躺在棺材里面,上面的两束草表示用草掩埋。甲骨文字形❷,左边像是一块死者身下垫的板子,右边据许慎解释是残骨的形状,整个字形会意为埋葬。马如森先生解释道:“像一朽骨于床上,意为死人。”金文字形❸,这个字形出自河北平山中山王陵的战国时期中山王墓宫堂图,与甲骨文字形相比略有变化。小篆字形❹,脱离了甲骨文和金文的造字思维。《说文解字》:“葬,藏也。从死在草中,一其中,所以荐之。”许慎解释小篆字形,上下都是草,中间是“死”字,“死”字的下面是一块垫板,荐是草席,整个字形会意为人死后用草席覆盖起来,藏在草丛里。三国时出土的《三体石经》上还有一种变形❺,字形非常美丽,因此收录于此。 《周易·系辞》:“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由此可见,上古时候的葬礼是多么简单:用柴草厚厚地包裹起尸体,葬到原野之中,既不封土为坟,上面也不植树,服丧也没有规定的期限。《孟子》曾经叙述过上古的葬仪:“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意思是上古曾经有个不安葬父母的人,他的父母死后,就抬走尸体扔进山沟。几天后他经过那个地方,看到狐狸在吃,苍蝇蚊子在叮。孟子是用后世的儒家观念来批评这个人,但也可从中看出上古时期的葬礼之简单。 《礼记》中记载了一则孔子的故事。孔子在“防”这个地方为父母修建了一座合葬墓,修完后说:“我听说古时候墓而不坟,我孔丘乃是东西南北四处漂流之人,不能不作一个标记。”于是修了一个高四尺的坟头。修完后孔子先回了家,跟他一块儿修墓的弟子们回来晚了,孔子问道:“你们怎么回来得这么晚啊?”弟子们回答说:“您走了之后下大雨,墓被雨淋坏了,我们重新将它修好,因此花费了一些时间。”孔子听了这番话,半天没有回应,弟子们说了三遍,孔子才流着眼泪说:“我听说古时候不修墓。”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得知,在春秋时期之前,第一“墓而不坟”,只有墓而不立坟头;第二“古不修墓”,墓坏了也不会再修好。这已经是“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之后的简葬制度了。“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这种简葬方式后来改成了棺葬,但是仍然只有“墓”而没有“坟”,而且墓坏了也不会去修,任其自然。上古时期没有那么多繁杂的礼节,人们对待死亡的态度很超然,不需要后来的一整套埋葬制度。 不过,孔子感慨的是上古时期的葬仪,事实上周代时已经出现了“坟墓”。周代有大司徒的官职,其职责之一要遵从六种风俗以安定百姓,这六种风俗分别是:“一曰美宫室,二曰族坟墓,三曰联兄弟,四曰联师儒,五曰联朋友,六曰同衣服。”可见这时的民间风俗中已经有了“坟墓”制度。 今天的坟墓越来越趋于豪华,跟古人的教诲早已经背道而驰了。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