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遣 |
字源 | 遣![]() 遣之日,读诔(《周礼》) 汉字身世小档案 ■“遣”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两只手,两只手抓着用作祭祀的牲畜的肉。本义是使用牲体的遣奠。 ■由遣奠引申为发送、放逐。 “遣”这个字,今天只当作派遣、遣送讲,除此之外再无别的用法。但是在古代,“遣”是一个含义非常丰富的汉字,而且与古人的祭祀息息相关。 遣,甲骨文字形A,这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两只手,看得很清楚,两只手抓着的是什么东西呢?马如森先生认为是军队,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认为是弓,“是古代送葬时以弓入葬的一种祭奠仪式”。甲骨文字形B,下面的一横代表地面。甲骨文字形C,下面添加了一个口形的器具。结合古籍中的相关记载,我认为“遣”的甲骨文字形中,两只手抓着的是用作祭祀的牲畜的肉。 据《礼记·檀弓下》载:“始死,脯醢之奠;将行,遣而行之;既葬而食之。”这是讲的人死亡的祭奠之礼。脯醢(f^h2i)是佐酒的菜肴,人刚死的时候,要用脯醢来祭奠;将行,即将下葬的时候,要举行“遣奠”;下葬返回时要举行“虞祭”,意思是使死者安神。 所谓“遣奠”,又称“大遣奠”,是最后一次为死者举行的祭奠,因此极为隆重,所用的牺牲(牲畜)也极为丰富,计有羊、豕、鱼、腊(干肉)、鲜兽各一鼎。据《周礼》记载:“遣之日,读诔。”周代有大史一职,职责之一是在“遣奠”之日,要为死者宣读“诔(l0i)”,即今日所谓悼词,罗列死者一生的行迹。 “遣奠”完成之后,《周礼》又规定:“大丧,饰遣车,遂廞之,行之。”廞(x~n),陈列。下葬时,要装饰“遣车”,陈列各种祭品,然后送入墓穴。所谓“遣车”,孔颖达说是“送葬载牲体之车也”,也就是说,将“遣奠”所用的牲畜的躯体折成一段一段的,装在车上,以方便送入墓穴。从“遣奠”的仪式和“遣车”的作用来看,“遣”的甲骨文字形中,那两只手抓着的正是用以祭奠的牲畜的牲体。这就是“遣”字的造字本义。 遣,金文字形D,左边添加了一个“彳”,用十字路口的一半表示行走,下面又添加了一只脚,正是《周礼》所说“饰遣车……行之”之意。金文字形E,左边添加了一个人,右下方添加了一个口形的器具,代表盛装牲体的器皿。小篆字形F,左边的“辵(chu7)”仍然表示行走,右边的下面是牲体和器皿的变形,上面是双手的讹变。楷体字形则完全看不出造字的本义了。 《说文解字》:“遣,纵也。”“纵”是放的意思,这是引申义,本义是使用牲体的遣奠。人死属于凶礼,死了就再也回不来了,因此由遣奠引申为发送、放逐,古时妻子被丈夫休弃而离去称作“遣行”,就是这一引申义的形象写照。 白川静先生认为“遣”是“军队出征前,先将祭品奉献于军社,祈求胜利,然后将祭肉切成大块,捧持出发”,祭肉中“融入了军队的守护灵”。这一观点虽然新鲜,但却不如“遣奠”的本义更有文献支持。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