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

 

汉字
字源

野 森林茂盛的郊外

遂人掌邦之野 ——《周礼》

A

B

C

D

“野”这个字,今天所使用的义项几乎都集中于贬义,比如野蛮、粗野等,但是在古代,这个字却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

野,甲骨文字形A,很明显,这个字形并非后造的“野”字。两边的“木”表示两棵树,中间是“土”。罗振玉先生释为“野”,从土、林会意,意为林莽所被之地。张舜徽先生在《说文解字约注》一书中认为“古之城邑,多无树木,惟郊外有之”,因此从“林”。

野,金文字形B,“土”字中间填实。有的学者继承郭沫若先生的错误,把“丄”字符看作男性生殖器的象形,因此将这个字形释为在野外的树林里野合,这是不对的。

白川静先生在《常用字解》一书中认为“‘土’为‘社’之初文,社乃祭神处”,因此这个字形表示“‘林’中有神社”,但“土”的本义就是土堆、土地,因此还是应该释为野外种有树木的土地为宜。

《说文解字》还收录了“野”的另外一个古文字形C,添加了一个圆形和三角形交错的字符。有人认为这个字符表示土地与土地之间交错的界线;有的学者认为是“耜”右半边的误写,表示用农具在野外的土地上耕作;罗振玉先生则认为乃是“后人传写之失”。

总之,这个极有争议的字符导致了“野”的小篆字形D的由来:右边讹变为“予”,左边则把“林”改换为田、土结构,最终定型为今天使用的“野”字。《说文解字》:“野,郊外也。从里予声。”许慎就是根据小篆字形认定为“予”表声,其实本字应该写作“埜”。

白川静先生对这个后分化出的“野”字的释义为:“‘里’为‘田’同‘土’组合之字,即祭祀田神之社的所在之地。‘里’加声符‘予’为‘野’,可见,有社之林、有社之田为‘野’之本义,后来指一般意义上的野外、乡野、粗野。”这一释义不确。

据《周礼》记载,周代有“遂人”一职,职责是“掌邦之野”,也就是说,“野”是城邑之外的地方。王力先生在《王力古汉语字典》中有极为详细的辨析:“‘都’是城内;‘郊’是城外,是城的周围地区;‘野’是郊以外的地区,是远郊区;‘鄙’更是‘野’中偏远的部分,是与邻国接近的地区。后代‘郊’、‘野’的界限逐渐泯灭,形成‘都邑’(城内)、‘郊野’(城外)、‘边鄙’(边境)三者的对立。”

有趣的是,古时有所谓“分野”的概念,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对应地上的州国,用星宿来占卜州国的吉凶。比如王充在《论衡·变虚篇》中写道:“荧惑,天罚也;心,宋分野也。祸当君。”由此也可见“野”距离都城的偏远,方才可以概括州国的地域。

随便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4:2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