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婚 |
字源 | 婚我亦贞苦士,与君新结婚(白居易) 汉字身世小档案 ■ 古代没有“婚”这个字,而是用“昏”字,因为古代的婚礼是在黄昏时举行。 ■ 古时候,举行婚礼时,男方家三天三夜不能奏乐,因为儿子娶妻,代表父母已年迈,不能过于欢乐。 ■ “婚”是指嫁女儿,“姻”则是指娶媳妇,连用而称“婚姻”。 ![]() 婚、姻连用。先说“婚”,金文字形❶,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字形,各组成部分都代表什么意思,众说纷纭。郭沫若先生认为:“从爵省,象形,像人首为酒所乱而手足无措也。”因此他认为这就是“昏”的本字。白川静先生也持类似的观点,他说:“金文之‘婚’为象形字,形示用爵斟酒,想来此字在形象地表示婚礼中的某种仪式。”还有学者认为这个字形就是“闻”的本字,一个面朝左侧立的人形,戴着伞形的帽子,右边是耳朵,表示倾听、听到之意。“闻”和“婚”上古同音,因此假借为“婚”。金文字形❷,有学者认为最上面像女子出嫁时打着的伞,下面分为三个部分:左边像女子张嘴嚎哭,左下是一只脚,右边的耳朵代表“取”,嫁娶之意。整个字形会意为:女子出嫁,由别人打伞,走到夫家去,因为舍不得离开娘家而嚎哭。金文字形❸,女子形体的左中部添加了一只手,表示牵手之意。 以上诸说中,后两种说法属于望文生义,郭沫若和白川静先生所说最有道理,但如何“从爵省”却语焉不详。以金文字形❸为准,我认为这个字形一共分为六个组成字符:最上面是酒器“爵”的帽形柱;帽形柱的下面是酒器“爵”的器腹和“流”的变形;最下面是一只脚,表示前来参加婚礼之意;脚的上面是一个侧立的人;人的左边是一只手,表示手持“爵”;人的右边是一只大耳朵,表示听闻婚礼的祝愿声。整个字形会意为:前来参加婚礼的人手持“爵”这种酒器,讲完祝福的话后,侧耳倾听众人的应和之声。持“爵”者必为地位较高的贵族,因此才有资格发表祝福的讲话,众人听完也一定要齐声应和。 婚,战国晚期的《诅楚文》字形❹,与金文差别巨大,左为“昏”,右为“女”。小篆字形❺,变成了一个形声字。 《说文解字》:“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从女从昏,昏亦声。”按照许慎的解说,最初没有“婚”这个字,而是用“昏”来表示“婚”的意思。古时候的婚礼跟今天不一样,今天的婚礼通常要在中午十二点之前举行,古时候的婚礼要在黄昏时分举行,按照阴阳学说,妇女属阴,故以“昏”字指妇家。郑玄说:“昏,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以名焉。必以昏者,阳往而阴来。”这是就小篆字形进行的解释,跟金文完全不符。 再说“姻”。《说文解字》:“姻,婿家也。女之所因,故曰姻。从女从因,因亦声。”这是一个会意兼形声的字。“婚”指妇家,因此妻子的父亲称作“婚”;男家称作“姻”,女人嫁到男家,男家是女子的依靠,“女之所因”,故以“姻”字指男家,男家的父亲称作“姻”。“婚”嫁女儿,“姻”娶媳妇,相连而称“婚姻”。相应地,女方的兄弟称作“婚兄弟”,男方的兄弟称作“姻兄弟”。 《史记·项羽本纪》载:鸿门宴前夜,刘邦为感激项伯通风报信与其“约为婚姻”。“约为婚姻”的意思就是两位长辈“婚”和“姻”相约而为“婚姻”。因此,最早时不能使用“结婚”一词,如果和“结”连用,必须说“结婚姻”才是完整的表达,或者使用“结婚于”的表达方式,指家族之间的联姻,而不像今天仅限于男女当事人双方的行为。大约从唐代开始,以之入诗需要简练,因此缩略为了“结婚”,比如白居易《赠内》:“我亦贞苦士,与君新结婚。” 还有学者解释说,丈夫也可以称妻子为“婚”,妻子也可以称丈夫为“姻”,证据是《诗经》中的两句诗,一句是“宴尔新婚”,一句是“不思旧姻”。“宴尔新婚”出自《谷风》,描写一个弃妇被赶出家门,吟出了“宴尔新婚,如兄如弟”的诗句,意思是欢庆着你的新媳妇,你俩亲密得就像兄弟一样。这里的“婚”即指妻子。“不思旧姻”出自《我行其野》,也是一个弃妇的怨言,意思是不再思念旧时的丈夫,这里的“姻”即指丈夫。联姻的双方父母还可互称“亲家”,“亲”读作qìng。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