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得 |
字源 | 得 跑到远方去寻找并得到了贝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 ——《庄子》 “得”既可以作实词,也可以作虚词。作实词可以当作名词、动词、形容词使用,作虚词可以当作叹词、助词、副词使用。来探究一下“得”这个字的造字本源,会发现古人生活中非常有趣的习俗。 得,甲骨文字形A,这是一个会意字,左边是一只大贝,右边是一只手,会意为用手拿到了贝。甲骨文字形B,手移到贝的下面,左边又添加了一个“彳”,“彳”像十字路口的半边,表示行走的意思,这个字形会意为行走到远方去寻觅并得到贝。金文字形C,手和贝的形状简直像真的一样!金文字形D,左边的“彳”更像十字路口的左半边。小篆字形E,右上角的“贝”发生了讹变,变成了“見”。楷体字形完全看不出跟“贝”有什么关系了。 ![]() ![]() 《说文解字》:“得,行有所得也。”“得”字形中的“彳”是个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许慎所说的“行有所得”之“行”。拿到这只贝为什么要“行”呢?显然,很近的地方不需要如此刻意地强调“行”这个意思,那么,“行”就一定是指前往很远的地方去,那只“贝”在非常遥远的地方,等待着古人去寻觅。 这是一种什么“贝”呢?原来,这种贝叫“子安贝”,产于南海,被殷朝人和周朝人视为珍宝,因此甲骨文和金文中的贝类,全部都是子安贝的形状。子安贝不仅被当作珍宝,还用作货币和祭祀的器具。商代墓葬中曾经大量出土过这种贝类,可见它在古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子安贝产于南海,离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十分遥远,那么,即使子安贝通过贸易传入了中原地区,因路程的遥远及其珍贵程度,古人造“得”这个字的时候,就安上了一个表示远行的“彳”,意思是要想得到子安贝,一定要经过漫长的辛苦远行才能得到。这就叫“行有所得”,这就叫“凡有求而获皆曰得”。 子安贝既如此珍贵而又得之不易,因此“得”又可以引申为满足,比如“洋洋得意”的满足骄傲之态,比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将科举中试的得意比作获得子安贝的雀跃之情。 庄子曾经有过一段名言:“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筌(qu1n)”是捕鱼的竹器。这段话的意思是:竹笼是用来捕鱼的,捕到鱼就忘了竹笼;兔网是用来捕兔的,捕到兔就忘了兔网;言语是用来表达思想的,领悟了思想就忘了言语。“得鱼忘筌”因而用来比喻事情成功以后就忘了本来依靠的东西。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