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昃 |
字源 | 昃zè甲骨文 ![]() ![]() ![]() ![]() 太阳是每个民族都崇尚的对象,它和人们的作息密切关联着。甲骨文的“昃”字就形象地再现了古人对于太阳出现在一天中某个时段的理解。这个字由两个部件构成,左下方为一个“日”,表示太阳,右上方有一个“大”,表示倾斜的人,实际上意指人站立的时候,经过太阳光的照射,从而投射到地面上的人影子。这个字表示太阳偏西的时候。金文的形体结构与甲骨文大致相同,由“大”和“日”构成,太阳的位置换到了人的右上方或右边。小篆的形体基于甲骨文和金文,保留了“人(大)”和“日”,但增加了“厂”部件,于是构成了形声字,“仄”表示读音,“日”表示意义。隶书与小篆部件是一致的,只是部件的位置进行了调整。 “昃”的本义从上面形体的分析很容易得出来,表示太阳偏西。《说文解字》的看法是:“昃,日在西方时,侧也。从日,仄声。”“昃”就是指的太阳在西方的时候。例如《易·离》就有记载说:“日昃之离,何可久也。”是说太阳即将偏西而落下去,人也会老去,而不会长久地活着。《易·丰》中又说:“日中则昃,月盈则食。”是说太阳过了正午就会偏西,月满紧跟着就是月亏。因此,“昃”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作为时间的标志,即太阳过中午之后的时间段(一点到五点),这段时间又可分为下午一点到三点的“中昃”以及三点到五点的“下昃”。由太阳的偏西、人影的倾斜又引申泛指“倾斜”,例如清代方朝的诗句写道:“仰观参星横,俯怯崖石昃。”“崖石昃”即崖石倾斜的意思,但“昃”表“倾斜”的这个含义,后来由它的分化字“仄”来承担了。 成 语 昃食宵衣 日昃忘食 日中则昃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350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