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裳 |
字源 | 裳shang小篆 ![]() ![]() 我们今天常常说 “衣裳”,但在古人的生活概念中,“衣” 就是 “上衣”,而“裳”是与“衣”相对的下衣。“裳”字最早见于小篆中,是作为“常”的或体被收录在《说文解字》中的。这是一个形声字,上面部件“尚”为声符,下面部件“衣”为形符,表意。而《说文解字》 所收录的字头正篆实际上是“常”字,也是一个形声字,“巾”为形符,本义指布,是制作衣服的原材料。 “裳”的本义据《说文解字》的解释为:“常,下裙也。从巾,尚声。”即“裳”为下衣、下身所穿的短裙。上古社会的穿着,“裳”是必需的遮体布,大概是从原始人类的遮羞布演变而来的。先秦文献中对裳有所记载,例如《诗·邶风·绿衣》中所说的:“绿兮衣兮,绿衣黄裳。”这是将“衣”“裳”对举,说明“裳”是有专指的一种衣服,是和我们今天的裙子相似的衣服。在上古社会,人们无论性别,都要穿裳。“裳”在古汉语中也有泛指“衣服”的时候。“裳”的普遍使用大致是先秦以前,汉以后在“裳”的基础上,人们进行了改进,于是就有了今天我们所谓的“裙”。《说文解字》说解道:“帬(裙),下裳也。从巾,君声。”这个字的或体写作“裠”,即今天的“裙”,从“衣”旁,和“裳”的意义是相同的,都是“下衣”。但“裳”是几面宽布拼合而成的,在大腿左右有缝隙,在此基础上汉代以后的人发明了“裙”,将裳的几面宽布完全缝合起来了,成我们今天的裙子的形状,可以较好地遮蔽身体,也可以套在裳外。我们今天说“衣裳”但不说“裳”,泛指衣服、服装。 “裳”读作shang,是今天的常见读音,但在古时它单用来表示下身所穿的衣裙时,却读chǎng。 成 语 裂裳裹膝 颠倒衣裳 歇后语 抹桌布做衣裳——不是这块料 旧抹布补新衣裳——配不上 年三十晒衣裳——今年不干明年干 谚 语 立秋早晚凉, 中午汗湿裳。 半阴半阳, 浆衣洗裳。 毛毛雨打湿衣裳, 杯杯酒吃垮家当。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350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