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足 |
字源 | 足zú甲骨文 ![]() ![]() ![]() ![]() ![]() “足”的甲骨文是一个象形字,左列第一个形体是“足”的初文,更像人的脚,即“疋”字。“足、疋”在古文中本来是同一个字,到《说文解字》将它们分别收录成为两个字。甲骨卜辞中后来多写作上面所列的第二个甲骨文形体,由上下两个部件构成,下部是脚趾的象形,上面部件有研究者认为是膝盖的象形。这个字后来与甲骨文的“正”字形体相同。金文的形体基于甲骨文,上部写作圆形,下部写作“止”即趾的初文,即“脚趾”。小篆承袭金文形体,笔画趋向曲折。隶书进一步平整化,丧失了象形意味。 “足”的本义就是脚。根据许慎《说文解字》的说解来看:“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许慎解释足为人的脚,在身体的下面。古人所谓的“足”不完全同于我们今天意义上的“足”,我们今天所谓的“足”多指脚掌部分,而古人所谓的“足”是对人体下肢的总称,如同我们今天所谓的腿和脚的合称。古人对于足的各个部分的称谓都有专名,比如大腿称股,小腿称胫。《尚书·说命上》说:“若跣弗视地,厥足用伤。”这里是用的本义,全句说好比赤脚不看路,脚就会受伤。但凡同足有相似性的事物都可以用“足”来称呼,例如“鼎足”“三足鼎立”等。 在古汉语中“足”常被借作充足、充实讲,例如《诗·小雅·天保》中所说的:“降尔遐福,维日不足。”是说降临给你长久的幸福,犹嫌时日不充足。而我们所说的“知足者常乐”“不足挂齿”等,这其中的“足”也是引申的用法,前者是满足的意思,后者是值得的意思。而作为称谓之词的“足下”,在古汉语中是一种敬辞,是下对上或者平辈之间的自称之词。 成 语 鼎足之势 裹足不前 何足挂齿 画蛇添足 足智多谋 知足常乐 歇后语 八十岁公公挑担子——心有余而力不足 嫦娥脸上长痣——美中不足 谚 语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学好千日不足, 学坏一日有余。 苏湖熟, 天下足。 比上不足, 比下有余。 寒从足下起, 火从头上生。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350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